大全能源连续六个季度亏损原因分析报告
一、引言
大全能源(688303.SH)作为国内多晶硅龙头企业,2023年以来连续六个季度陷入亏损,引发市场关注。其亏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涉及行业周期、产能布局、成本控制、竞争格局等多个维度。本文基于光伏行业公开数据及企业经营逻辑,对亏损原因进行系统分析。
二、核心亏损原因分析
(一)行业周期下行:多晶硅价格暴跌挤压利润空间
多晶硅是光伏产业链的核心上游原料,其价格受供需关系影响呈现强周期性。2022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高速增长(同比增长35%),多晶硅价格达到历史高位(约30万元/吨),推动大全能源等企业利润大幅增长。但2023年以来,行业供需格局逆转:
- 产能过剩:国内多晶硅企业(如通威、协鑫、大全)纷纷扩张产能,2023年全球多晶硅产能达到120万吨,而需求仅约80万吨,供过于求矛盾突出;
- 价格暴跌:多晶硅价格从2022年的高位持续下跌,2024年均价降至8万元/吨以下,2025年进一步跌至5万元/吨左右(部分企业甚至以低于成本价销售)。
大全能源的主营业务收入高度依赖多晶硅销售(占比超90%),价格下跌直接导致收入大幅收缩,毛利率从2022年的45%降至2024年的10%以下,成为亏损的主要诱因。
(二)产能扩张过快:固定成本分摊加剧亏损
大全能源在2022年行业景气周期内,大幅扩张产能:新疆基地新增10万吨/年多晶硅产能,内蒙古基地新增5万吨/年产能,总产能从2021年的15万吨/年提升至2023年的30万吨/年。但产能扩张后,需求增长不及预期(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增速降至20%),导致:
- 产能利用率下降:2024年大全能源产能利用率仅约60%,闲置产能导致固定成本(如设备折旧、土地租金、人工薪酬)无法有效分摊;
- 单位成本上升:多晶硅生产的固定成本占比约40%(主要为电力和设备折旧),产能利用率下降使得单位产品固定成本从2022年的3万元/吨升至2024年的5万元/吨,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三)成本控制压力:电力与原材料价格波动
多晶硅生产的核心成本是电力(占比约30%)和工业硅(占比约25%)。大全能源的生产基地位于新疆、内蒙古(电力成本约0.3元/度),原本具备成本优势,但2023年以来:
- 电力成本上涨:新疆地区工业用电价格因煤炭价格波动小幅上涨(约5%),增加了生产端成本;
- 工业硅价格波动:工业硅作为多晶硅的原料,其价格受硅矿供应影响波动较大。2023年工业硅价格从2022年的2万元/吨升至2.5万元/吨,推高了多晶硅的原料成本;
- 环保成本增加:随着光伏行业环保要求提升,大全能源需投入更多资金用于废水、废气处理,进一步增加了运营成本。
(四)竞争格局加剧:市场份额被挤压
多晶硅行业竞争加剧,头部企业(通威、协鑫)凭借规模优势和技术迭代,抢占了更多市场份额。大全能源的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18%降至2024年的12%,主要原因包括:
- 技术迭代压力:颗粒硅(一种新型多晶硅产品,具有成本低、能耗低的优势)逐渐成为行业主流,通威、协鑫等企业已实现颗粒硅规模化生产,而大全能源仍以传统改良西门子法为主,产品竞争力下降;
- 价格战冲击:为争夺市场份额,部分企业以低于成本价销售多晶硅,大全能源被迫跟进降价,导致收入进一步收缩。
(五)下游需求疲软:光伏装机量增长放缓
多晶硅的需求高度依赖下游光伏电池、组件的装机量。2023年以来,全球光伏装机量增速放缓(2023年增速20%,2024年进一步降至15%),主要原因包括:
- 补贴退坡:国内光伏补贴政策于2022年底完全退出,下游企业采购积极性下降;
- 海外市场需求收缩:欧洲、美国等主要光伏市场因能源政策调整(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进口光伏产品的限制),需求增长不及预期;
- 库存积压:下游组件企业因2022年过度采购多晶硅,2023年库存高企,减少了对多晶硅的采购量。
三、结论与展望
大全能源连续六个季度亏损,是行业周期下行、产能扩张过快、成本控制压力、竞争格局加剧及下游需求疲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企业需通过以下方式改善经营状况:
- 优化产能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能利用率;
- 升级技术工艺:加大颗粒硅等新型产品的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
- 加强成本控制:通过规模化采购、节能改造等方式降低电力和原材料成本;
- 拓展产品结构:向半导体多晶硅(高附加值产品)延伸,降低对光伏多晶硅的依赖。
随着光伏行业长期需求的增长(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2030年全球光伏装机量有望达到500GW),大全能源若能有效应对上述挑战,有望实现扭亏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