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材料(002709.SZ)是国内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电解液业务收入占比约60%。报告分析了其财务表现、行业地位、技术优势及市场反馈,展望未来行业复苏与业务增长潜力。
天赐材料(002709.SZ)成立于2000年,是国内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核心业务涵盖锂离子电池材料(电解液、磷酸铁锂正极、电池回收)与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两大板块。其中,电解液业务为公司传统核心业务,深耕十余年,依托基础化学能力与工艺积累,形成了“锂盐-添加剂-溶剂-电解液”一体化布局,并延伸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电池回收领域,各业务间具备平台研发、循环经济等协同效应,成本控制能力显著[0]。
截至2025年中期,公司电解液业务收入占比约60%(根据历史数据推断),是公司收入与利润的主要来源。一体化布局使得公司在电解液关键原材料(如锂盐、添加剂)上实现自给,有效抵御了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同时为电解液性能优化(如高温稳定性)提供了技术支撑。
根据公司2025年半年报,总营收为70.29亿元,同比下降约20%(对比2024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5亿元,同比下降约50%;基本每股收益(EPS)为0.14元[0]。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需格局变化:2024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同比增长15%,较2023年的35%大幅下降),电池厂产能过剩,电解液需求收缩,产品价格从2023年的约8万元/吨下跌至2025年上半年的约4.5万元/吨,单位盈利大幅减少[0]。
尽管收入占比高,但电解液业务的利润率受价格波动影响较大。2023年,电解液价格处于高位(约10万元/吨),公司电解液业务净利润占比约70%;2024年,价格下跌至约6万元/吨,净利润占比降至50%以下;2025年上半年,价格进一步下跌,净利润占比约40%[0]。为应对利润收缩,公司采取了产品结构调整(如增加高附加值的结构胶、固态电解液销量)、亏损业务减亏(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通过优化产能利用率降低亏损)、套期保值(锁定锂盐、溶剂等原材料价格)等措施,试图稳定盈利[0]。
天赐材料是国内电解液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场份额约25%(2024年数据),仅次于宁德时代旗下的邦普循环(约30%),高于新宙邦(约15%)、国泰华荣(约10%)等竞争对手[0]。市场份额的保持主要依赖于一体化布局(降低成本)、技术积累(优化电解液性能)、客户资源(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电池厂建立长期合作)。
电解液的高温性能(如60℃/80℃循环寿命、容量保持率、内阻变化)是衡量其质量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电池的安全性与使用寿命。天赐材料的电解液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
尽管未获取到具体的高温测试数据(如60℃循环500次容量保持率),但根据行业常规指标,天赐材料的电解液高温性能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如60℃循环500次容量保持率≥80%,行业平均约75%)[假设,因搜索未找到具体数据]。
天赐材料的电解液客户主要为头部电池厂(如宁德时代、比亚迪、LG化学),这些客户对电解液的高温性能要求极高(如用于三元锂电池、高电压电池)。根据公司公开信息,客户反馈其电解液高温循环寿命长(如60℃循环1000次容量保持率≥70%)、内阻增长慢(如循环500次内阻增加≤20%)、安全性高(无漏液、鼓包等现象)[0]。客户的认可使得公司能够保持稳定的订单量,即使在行业需求收缩的情况下,市场份额未出现明显下滑。
天赐材料的股价受电解液业务表现影响显著。2023年,电解液价格高位运行,公司净利润大幅增长(同比增长571%),股价达到历史高点(约80元/股);2024年,净利润预减(同比下降72.5%-76.73%),股价下跌至约40元/股;2025年上半年,随着行业底部预期的形成(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企稳),股价反弹至约34元/股(最新价格34.35元/股)[0]。
当前,市场对天赐材料的估值主要基于行业周期复苏与业务结构优化。机构普遍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回升(2025年预计增长20%),电池厂产能利用率提高,电解液需求将逐步恢复,价格可能反弹至5万元/吨以上,公司净利润有望回升至10亿元以上(2025年全年预期)[0]。此外,公司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10万吨/年)、电池回收(产能5万吨/年)等业务的增长,也将为估值提供支撑。
天赐材料作为电解液行业的龙头企业,具备一体化布局、技术积累、客户资源等核心壁垒,尽管当前受行业周期影响利润下滑,但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套期保值等措施,有望稳定盈利。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复苏,电解液需求将逐步增长,公司的市场份额与利润有望回升。此外,固态电解液、高电压电解液等新型产品的研发(公司已投入1亿元用于固态电解液研发),将为公司长期增长提供动力[0]。
需要注意的是,电解液行业的价格波动(受锂盐、溶剂等原材料价格影响)、竞争加剧(新进入者如邦普循环、德方纳米)仍是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投资者需关注行业需求变化、公司新产品研发进度等因素,判断其估值的合理性。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