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钢铁行业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率的现状、影响因素及经济效益,涵盖技术、管理、市场等多维度,提供标杆企业案例及未来趋势展望,助力企业节能降碳与增效。
转炉煤气是钢铁生产过程中转炉吹炼阶段的副产物(主要成分为CO,占比约60%-70%),其回收利用率是衡量钢铁企业节能降耗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据行业公开资料,2022年国内钢铁行业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率约为88%-92%,2023年以来随着技术迭代与政策驱动,行业平均水平逐步提升至90%以上。其中,头部企业(如宝钢、鞍钢、沙钢)的回收利用率已突破95%,而中小企业受技术与管理限制,仍徘徊在85%-90%区间。
从国际对比看,日本、韩国等钢铁强国的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率早在2020年就已达到95%以上,国内行业仍有5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这一差距既反映了国内钢铁企业在技术与管理上的短板,也意味着巨大的节能降碳潜力。
转炉煤气回收的关键技术在于除尘与回收系统。传统的OG法(湿法除尘)因除尘效率低(约98%)、煤气带水多,导致回收利用率仅为85%-90%;而LT法(干法除尘)通过静电除尘技术,除尘效率可达99.9%,煤气品质(CO含量、热值)显著提升,回收利用率可提高至95%以上。例如,宝钢股份2023年投产的150吨转炉采用LT法后,回收利用率较OG法提升了8个百分点,年增加煤气回收量约1800万立方米。
此外,转炉煤气深度净化技术(如焦油去除、硫氧化物脱除)与智能监测系统(如实时CO浓度预测、炉口微差压控制)也是提升回收效率的关键。前者可提高煤气的燃烧稳定性(减少因杂质导致的设备故障),后者通过AI模型优化吹炼参数(如氧枪位置、造渣剂加入量),降低煤气放散率。
转炉煤气回收的稳定性高度依赖生产操作的一致性。例如,转炉吹炼周期的波动(如延长或缩短)会导致煤气产生量的剧烈变化,若回收系统未及时调整,易造成煤气柜超压或负压,被迫放散。头部企业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如宝钢的“智慧炼钢系统”),将转炉操作参数(如吹氧量、炉温)与回收系统(如风机转速、煤气柜压力)联动,实现“吹炼-回收”的动态匹配,放散率从传统的5%-8%降至2%以下。
此外,设备维护能力也是重要变量。回收系统的核心设备(如风机、煤气柜、阀门)若出现故障,会导致回收中断。例如,某中型钢铁企业2023年因风机轴承损坏,导致转炉煤气回收中断3天,直接损失煤气量约120万立方米,相当于多消耗标准煤约66吨(按0.55吨标准煤/万立方米计算)。
转炉煤气的内部消化能力是回收利用率的重要支撑。钢铁企业通常将回收的煤气用于发电、加热炉加热、烧结机点火等环节,若内部需求不足(如产能过剩导致加热炉负荷降低),会导致煤气柜满负荷,被迫放散。例如,2021年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期间,部分企业的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率较2020年下降了3-5个百分点。
此外,碳减排政策(如碳排放权交易)也间接推动了回收利用率的提升。转炉煤气的CO含量约60%,若直接放散,每立方米煤气会产生约1.25公斤CO₂(按CO燃烧生成CO₂计算)。若回收利用率从85%提升至95%,每吨钢可减少CO₂排放约15公斤(按转炉煤气产生量120立方米/吨钢计算)。对于年产能1000万吨的企业,年减少CO₂排放约15万吨,可节省碳排放权交易成本约300-450万元(按20-30元/吨CO₂计算)。
宝钢股份是国内转炉煤气回收的标杆企业,其150吨转炉采用LT干法除尘技术,结合AI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预测CO浓度与煤气量),实现了“吹炼过程中煤气回收的动态调整”。2023年,该转炉的煤气回收利用率达到96.2%,较2020年提升了7.8个百分点。年增加煤气回收量约2100万立方米,折合成标准煤约1155吨,直接经济效益约924万元(按800元/吨标准煤计算)。
鞍钢集团2022年对旗下120吨转炉的煤气回收系统进行了设备升级(将原有OG法改为LT法,增加煤气柜容量至5万立方米),同时引入数字化管理平台(将转炉操作与回收系统联动)。改造后,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率从2021年的85%提升至2023年的93%,年减少煤气放散量约1440万立方米,节省标准煤约792吨,经济效益约633.6万元。
沙钢集团采用转炉煤气-蒸汽-发电一体化系统,将回收的煤气用于锅炉燃烧产生蒸汽,再驱动汽轮机发电。2023年,该系统的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率达到94.5%,年发电约1.2亿千瓦时(按每立方米煤气发电0.8千瓦时计算),直接经济效益约7200万元(按0.6元/千瓦时计算)。此外,该系统还减少了外购电的需求,降低了企业的用电成本(约占钢铁生产总成本的5%-8%)。
以某100万吨/年产能的转炉车间(转炉容量120吨,吹炼周期30分钟/炉)为例,测算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率提升的经济效益:
若企业拥有10座转炉(年产能1000万吨),则总经济效益将放大至931.8万元。此外,若结合煤气发电(每立方米煤气发电0.8千瓦时),年发电收入约1200万×0.8×0.6 = 576万元,总经济效益将突破1500万元。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要求,“钢铁行业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率是重要考核指标。《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到2025年,钢铁企业副产物煤气回收利用率达到95%以上”,将回收利用率与企业的产能置换、环保许可挂钩(未达到要求的企业不得新增产能)。
部分地区(如上海、江苏、浙江)出台了转炉煤气回收补贴政策,对回收利用率达到95%以上的企业给予5-10万元/年的补贴(每提高1个百分点,补贴增加1万元)。例如,上海市2023年出台的《钢铁行业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规定,“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率达到95%的企业,每年补贴8万元;达到97%的企业,每年补贴12万元”。
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转炉煤气回收改造项目推出了绿色信贷(利率较普通贷款低1-2个百分点)。例如,某钢铁企业2023年申请了5000万元绿色信贷用于转炉煤气回收系统改造,年利息支出较普通贷款减少约50-100万元,降低了项目的融资成本。
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率的提升,不仅是钢铁企业节能降碳的必然选择,也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企业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对于行业而言,应加强技术标准制定(如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率的行业标准)与信息共享(如标杆企业的经验推广),推动中小企业提升回收利用率(预计可带动行业平均回收利用率提升3-5个百分点)。
总之,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率的提升,是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随着技术迭代与政策驱动,未来钢铁行业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率将继续提升,头部企业有望突破97%,中小企业也将逐步缩小与头部企业的差距。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