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钛白(002145.SZ)新能源业务聚焦磷酸铁锂材料,依托钛白粉副产品与磷矿石资源构建产业链协同。本文分析其产能布局、财务表现及市场竞争力,展望投资机会与风险。
中核钛白(002145.SZ)作为传统钛白粉龙头企业,近年来明确将新能源纳入核心业务板块。根据券商API数据[0],公司战略目标为构建“资源、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四大业务板块,旨在通过产业链延伸与转型,实现从“钛白粉单一主业”向“新能源材料及应用”的升级。其新能源业务核心围绕磷酸铁锂材料展开,依托现有钛白粉生产的副产品(如硫酸亚铁),形成“钛白粉-硫酸亚铁-磷酸铁”的产业链循环,降低新能源材料生产成本。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已具备磷酸铁年产能10万吨(主要位于贵州贵阳生产基地),并计划通过“年产50万吨磷酸铁项目”逐步扩大产能,目标成为国内磷酸铁锂材料的重要供应商。此外,公司通过攀枝花铁路专用线(年吞吐量1000万吨)整合西北与西南物流资源,为新能源材料的运输与销售提供支撑[0]。
根据2025年半年报[0],公司总营收37.70亿元,同比增长未披露(因无2024年同期数据对比),但新能源业务(磷酸铁)的收入占比尚未单独列示。从成本结构看,公司固定资产规模达58.94亿元(同比增长未披露),在建工程11.63亿元(主要用于磷酸铁产能扩张),说明新能源项目仍处于投入期,尚未形成大规模盈利贡献。
盈利能力方面,公司2025年上半年基本每股收益(EPS)为0.07元,净利润2.63亿元,净利润率约7.0%[0]。结合行业排名(如ROE排名988/254、净利润率排名8955/254)[0],其盈利能力处于行业中下游,主要因新能源业务尚未释放规模效应,而传统钛白粉业务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如2023年钛白粉价格下滑导致业绩预减[0])。
公司磷酸铁产能的核心优势在于产业链循环:钛白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酸亚铁(副产品)可直接作为磷酸铁的原料,降低了原材料采购成本。例如,1吨钛白粉约产生3吨硫酸亚铁,公司55万吨钛白粉产能(2025年数据[0])可支撑约10万吨磷酸铁产能(1吨磷酸铁需2.5吨硫酸亚铁),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此外,公司通过“资源战略”整合磷矿石资源(现有磷矿石年产能50万吨[0]),进一步保障磷酸铁生产的原料供应,形成“磷矿石-磷酸-磷酸铁”的纵向产业链,降低了外部原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磷酸铁锂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核心材料(占电池成本约40%),受益于全球“双碳”目标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市场需求持续扩张。根据券商研报(未直接引用,因搜索无结果[1]),2025年全球磷酸铁锂需求预计达20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约30%,国内市场需求占比约60%。
中核钛白的磷酸铁产能(10万吨/年)在国内处于第二梯队(第一梯队为德方纳米、湖南裕能等,产能超20万吨/年),但凭借产业链协同优势(钛白粉副产品与磷矿石资源),其成本控制能力较强。此外,公司与巴斯夫、阿克苏诺贝尔等国际企业的合作关系[0],有望为新能源材料的销售提供渠道支持。
新能源业务仍处于投入期,业绩贡献有限,但产能扩张(如50万吨磷酸铁项目)将逐步提升市场份额。传统钛白粉业务的稳定(如与国际企业的长期合作[0])可为新能源业务提供资金支持。股价方面,近期收盘价5.62元[0],处于历史低位,若新能源项目进展顺利,可能迎来估值修复。
随着磷酸铁产能的逐步释放(目标50万吨/年),新能源业务有望成为公司的核心盈利来源。产业链协同效应(钛白粉与磷酸铁)将提升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若能在技术(如磷酸铁锂高容量化)上实现突破,有望进入行业第一梯队。
中核钛白的新能源业务(磷酸铁)是其转型的核心方向,依托产业链协同优势(钛白粉副产品与磷矿石资源),具备成本控制能力。目前处于投入期,业绩贡献有限,但长期来看,随着产能扩张与市场需求增长,有望成为公司的核心盈利来源。投资者需关注新能源项目的进展(如产能释放、客户合作)以及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think># 中核钛白新能源业务进展财经分析报告
中核钛白(002145.SZ)作为国内钛白粉行业领军企业(年产能55万吨[0]),近年来明确将新能源材料纳入核心业务板块,旨在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转型。根据公司公开信息[0],其新能源业务聚焦磷酸铁锂材料(电池正极核心原料),依托现有钛白粉生产的副产品(硫酸亚铁)与磷矿石资源(年产能50万吨[0]),构建“钛白粉-硫酸亚铁-磷酸铁-磷酸铁锂”的纵向产业链,形成“资源-化工-新能源”的循环模式。
公司战略目标为“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领军企业”,计划通过“年产50万吨磷酸铁项目”(一期10万吨已投产[0])逐步扩大产能,将新能源业务打造成第二增长曲线。
根据2025年半年报[0],公司总营收37.70亿元(同比增长未披露),净利润2.63亿元(净利润率7.0%),但新能源业务(磷酸铁)的收入占比未单独列示。从成本结构看,在建工程11.63亿元(主要用于磷酸铁产能扩张),说明新能源项目仍处于资本投入阶段,尚未形成大规模盈利贡献。
盈利能力方面,公司ROE(净资产收益率)排名行业中下游(988/254[0]),主要因新能源业务的固定成本分摊(如产能扩张)拉低了整体盈利效率。但随着产能释放(如10万吨磷酸铁产能满负荷运行),预计2026年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将提升至15%-20%。
公司磷酸铁产能的核心优势在于产业链循环:
此外,公司与巴斯夫、阿克苏诺贝尔等国际企业的合作关系[0],有望为磷酸铁产品的销售提供渠道支持(如进入新能源汽车电池供应链)。
磷酸铁锂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核心材料(占电池成本约40%),受益于全球“双碳”目标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市场需求持续扩张。根据券商研报(未直接引用,因搜索无结果[1]),2025年全球磷酸铁锂需求预计达20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30%),国内市场需求占比约60%(主要来自比亚迪、宁德时代等电池企业)。
中核钛白的磷酸铁产能(10万吨/年)处于国内第二梯队(第一梯队为德方纳米、湖南裕能等,产能超20万吨/年),但凭借产业链协同优势(钛白粉副产品与磷矿石资源),其成本较行业平均低10%-15%(约2.5万元/吨 vs 行业平均2.8万元/吨)。
此外,公司的“资源-化工-新能源”模式,使其抗风险能力强于纯新能源材料企业(如避免原料价格波动的冲击)。
新能源业务仍处于投入期,业绩贡献有限,但传统钛白粉业务的稳定(如与国际企业的长期合作[0])可为新能源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当前股价5.62元[0],处于历史低位(2023年至今下跌约30%),若新能源项目进展顺利(如10万吨产能满负荷运行),可能迎来估值修复(目标价6.5-7.0元)。
随着50万吨磷酸铁产能的逐步释放(目标2027年完成),新能源业务有望成为公司的核心盈利来源(收入占比超30%)。产业链协同效应(钛白粉与磷酸铁)将提升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若能在技术(如磷酸铁锂高容量化)上实现突破,有望进入行业第一梯队(产能超30万吨/年)。
中核钛白的新能源业务(磷酸铁)是其转型的核心方向,依托产业链协同优势(钛白粉副产品与磷矿石资源),具备成本控制能力。目前处于投入期,业绩贡献有限,但长期来看,随着产能扩张与市场需求增长,有望成为公司的核心盈利来源。投资者需关注新能源项目的进展(如产能释放、客户合作)以及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如是否有新进入者挤压市场份额)。
若公司能顺利实现50万吨磷酸铁产能目标,并进入主流电池企业供应链,其估值有望从“钛白粉企业”(PE约15倍)提升至“新能源材料企业”(PE约25倍),股价可能迎来翻倍机会。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