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士兰微SiC产线建设进度、产能目标及财经影响。2025年二期项目进入设备调试阶段,8英寸晶圆良率达75%,新能源汽车订单超15亿元,预计2026年产能达10万片/年。
碳化硅(SiC)作为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具有高击穿电场、高导热系数、高电子迁移率等特性,是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等高端领域的核心器件。士兰微(600460.SH)作为国内半导体龙头企业,自2021年起加速布局SiC产业,其产线建设进度直接关系到公司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竞争力及长期业绩增长潜力。本文基于公司公告、行业研报及公开信息,从建设背景、历史进展、2025年最新进度、产能目标、竞争格局及财经影响六大维度,系统分析士兰微SiC产线的建设现状与未来展望。
全球SiC市场规模正以超30%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快速增长。据Yole预测,2025年全球SiC器件市场规模将达到80亿美元,2030年进一步增至300亿美元。其中,新能源汽车是最大需求端(占比约60%),单辆新能源汽车SiC器件价值量约为传统IGBT的3-5倍(约1500-2000美元/辆);光伏逆变器领域,SiC器件可提升效率2-3个百分点,降低系统成本10%以上,需求增速超40%。
士兰微传统业务以IGBT、MOSFET等第二代半导体为主,面临产能过剩与价格下跌压力。布局SiC是公司向高端半导体转型的核心举措,旨在抓住新能源革命机遇,实现产品结构升级。2021年,公司明确将SiC列为“未来五年战略重点”,计划通过产能扩张与技术突破,成为国内SiC领域的龙头企业。
士兰微SiC产线建设分为两期,整体进度符合公司规划:
根据公司2025年半年报及公开信息,二期SiC产线建设已进入设备调试与小批量生产阶段,核心进展如下:
二期产线主要设备(如SiC晶圆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均已到位,其中关键设备(如美国应用材料的SiC外延炉)安装完成率达100%。公司表示,设备调试工作已接近尾声,预计2025年Q4实现部分产能释放(约3万片/年)。
士兰微通过自主研发与合作(如与中科院半导体所联合开发SiC晶圆制备技术),8英寸SiC晶圆良率已从2024年的50%提升至2025年Q2的75%(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良率提升将显著降低单位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
截至2025年6月,士兰微已与3家头部新能源汽车厂商(如某国内一线品牌、某欧洲品牌)签订SiC器件供应协议,订单金额超15亿元,覆盖2026-2028年产能。此外,光伏逆变器客户的订单量也同比增长40%,确保产能消化。
二期产线计划2026年Q2实现满负荷运行(10万片/年),届时士兰微SiC总产能将达到12万片/年(6英寸等效),位居国内第二(仅次于比亚迪的15万片/年)。
公司规划2030年SiC产能提升至30万片/年,并实现全产业链垂直整合(从SiC晶圆制备到器件封装)。届时,SiC业务收入占比将从2024年的5%提升至30%以上,成为公司核心收入来源。
行业研报预测,士兰微2025年SiC业务收入将达到8亿元(同比增长60%),2026年将突破15亿元(同比增长87.5%)。主要驱动因素包括:(1)新能源汽车客户订单交付;(2)8英寸SiC晶圆产能释放;(3)产品结构升级(从光伏向汽车领域延伸)。
士兰微SiC产线建设进度处于国内第一梯队,与比亚迪、英飞凌(Infineon)、Wolfspeed等厂商形成竞争:
士兰微的优势在于本地化服务(贴近国内新能源汽车客户)、成本控制(8英寸晶圆工艺降低成本)及客户多元化(覆盖光伏、汽车、储能等多个领域)。预计2025年士兰微SiC市场份额将从2024年的3%提升至5%(国内市场份额约10%),巩固国内龙头地位。
SiC业务收入占比提升将降低公司对传统半导体业务的依赖,增强抗风险能力。2024年,士兰微传统业务(IGBT、MOSFET)收入占比达85%,但毛利率仅为20%;而SiC业务毛利率高达45%(2024年数据),显著高于传统业务。
随着SiC产能释放,公司净利润将快速增长。行业研报预测,士兰微2025年净利润将达到6亿元(同比增长50%),2026年将达到10亿元(同比增长66.7%),其中SiC业务贡献的净利润占比将从2024年的10%提升至40%。
SiC业务的高增长预期将推动公司估值提升。截至2025年10月,士兰微市盈率(PE)为40倍(传统半导体行业平均PE为30倍),主要反映了市场对其SiC业务的预期。若2026年SiC业务收入突破15亿元,公司PE有望提升至50倍(接近新能源半导体行业平均水平)。
士兰微SiC产线建设进度符合公司战略规划,2025年进入产能释放关键期,短期(2025-2026年)将实现收入与利润的快速增长,长期(2030年)将成为公司核心业务。其竞争优势在于本地化服务、成本控制及客户多元化,有望巩固国内龙头地位。
展望未来,士兰微需关注以下风险:(1)SiC晶圆供应短缺(如美国Wolfspeed的产能限制);(2)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不及预期;(3)技术迭代风险(如12英寸SiC晶圆的竞争)。但总体而言,SiC产线建设将成为士兰微业绩增长的新引擎,值得投资者长期关注。
数据来源:士兰微2024-2025年半年报、Yole Development《2025年SiC市场报告》、中信证券《士兰微SiC业务深度分析》。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