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孕婴行业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配置的风险特征及控制措施,以贝因美为例,探讨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及信用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助力企业平衡收益与风险。
孕婴行业作为消费品领域的重要细分赛道,其企业(以下简称“母婴企业”)的经营特点是现金流依赖性强(需应对库存周转、渠道拓展、品牌营销等资金需求)、市场波动敏感(受出生率、消费升级、政策监管等因素影响大)。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包括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品等)作为企业短期资金管理的工具,其配置策略需平衡“收益性”与“风险性”,避免因资产波动对主营业务造成冲击。本文以贝因美(002570.SZ)(母婴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案例,结合行业数据,系统分析母婴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配置的风险特征及控制措施。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主要源于其“短期性”与“公允价值计量”的特征,具体包括: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受利率、汇率、股价等市场因素波动影响大。例如,母婴企业若配置了股票资产,当大盘下跌时,公允价值变动会直接导致利润缩水(如贝因美2025年中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359.10万元);若持有外币债券,汇率波动会影响汇兑收益。
交易性金融资产需保持“随时可变现”的特性,但母婴企业的主营业务(如奶粉、婴童用品)需要大量现金流支撑库存采购、渠道铺货及终端促销。若交易性金融资产配置比例过高,可能导致企业无法及时应对主营业务的资金需求,引发流动性危机。
若配置了信用债券或非标资产,交易对手的违约风险会导致资产减值(如债券违约会导致本金损失)。母婴企业因主营业务的“民生属性”,对信用风险的容忍度较低,需避免此类资产对企业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源于内部流程不完善或人为失误,如交易决策未经授权、估值方法错误、风险监控滞后等。例如,若企业未建立严格的止损机制,可能因市场持续下跌导致损失扩大(如贝因美2025年中报“投资收益”为-1228.83万元,主要源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置损失)。
贝因美作为母婴行业的老牌企业,其2025年中报数据(券商API数据[0])显示,交易性金融资产配置极度保守,风险控制重点聚焦“流动性保障”与“损失规避”:
2025年6月末,贝因美交易性金融资产余额仅87.84万元,占总资产(39.41亿元)的0.02%。这一比例远低于A股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约2%-5%),说明企业将几乎全部资金投入主营业务(如婴幼儿奶粉的生产与销售),避免交易性金融资产占用现金流,有效控制了流动性风险。
从财务数据看,贝因美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为权益类资产(如股票),未配置债券或衍生品。这种单一化配置反而增加了市场风险——2025年上半年,权益市场波动较大(沪深300指数上涨3.2%[0],但个股分化严重),导致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359.10万元,“投资收益”为-1228.83万元,合计损失1587.93万元。这说明企业未采取分散投资或对冲策略(如用股指期货对冲股票下跌风险),市场风险控制存在不足。
贝因美未在2025年中报中披露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控制流程(如止损线、风险预警指标),仅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提到“受市场波动影响,投资收益下滑”。这种被动的风险应对方式,可能导致企业在资产价格持续下跌时无法及时止损,扩大损失。
结合贝因美的案例及行业特点,母婴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配置的风险控制具有以下共性:
母婴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研发、渠道拓展与品牌力,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企业普遍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控制在1%以下(如贝因美0.02%),避免过度占用现金流。这种策略有效控制了流动性风险,但也丧失了部分收益机会(如市场上涨时的投资收益)。
母婴企业更关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变现能力”,而非“收益水平”。例如,企业更倾向于配置流动性高的资产(如大盘股、短期债券),而非高收益但流动性差的资产(如中小企业债、私募股权)。这种策略降低了流动性风险,但也导致投资收益较低(甚至为负,如贝因美)。
由于母婴企业的财务人员多为“传统财务背景”,对衍生品(如股指期货、利率互换)的了解有限,且担心衍生品的“杠杆风险”,因此很少使用对冲工具。这导致企业无法有效对冲市场波动(如股票下跌、利率上升),增加了市场风险。
孕婴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配置的风险控制,核心是平衡“流动性”与“收益性”。由于行业的现金流依赖性强,企业普遍采取保守的配置策略,有效控制了流动性风险,但也存在市场风险控制不足、收益性差等问题。未来,企业需通过合理调整配置比例、分散投资、使用对冲工具等方式,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实现“风险可控下的收益最大化”。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及企业2025年中报。)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