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企在ADC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
一、引言
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作为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明星药物”,凭借“精准靶向+高效细胞毒性”的优势,成为全球药企竞争的核心赛道。中国药企在ADC领域的布局始于2010年后,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从“跟随者”向“挑战者”转型。本报告从研发管线、技术平台、市场表现、国际合作、财务支撑五大维度,系统分析中国药企在ADC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及未来趋势。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研发管线: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中国药企的ADC研发管线已形成“临床后期项目引领、早期项目储备充足”的格局。截至2025年6月,全球共有约150个ADC项目处于临床阶段,其中中国药企占比约30%(约45个),仅次于美国(约60个)。
- 临床后期项目: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RC48)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并获批上市的ADC药物(2021年获批HER2阳性乳腺癌、2023年获批胃癌),2024年销售额达15.2亿元,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45%至9.8亿元,成为中国ADC市场的“标杆产品”。恒瑞医药的SHR-A1811(HER2 ADC)处于III期临床,针对乳腺癌、胃癌的临床试验已完成患者入组,预计2026年获批;百济神州的Zanidatamab vedotin(HER2/HER3双抗ADC)**处于II期临床,针对HER2阳性实体瘤的初步数据显示客观缓解率(ORR)达68%,优于同类产品。
- 早期项目:信达生物的IBI-343(Claudin 18.2 ADC)、君实生物的JS107(Trop2 ADC)、科伦药业的**SKB264(Trop2 ADC)**等均处于I期临床,覆盖HER2、Claudin 18.2、Trop2等多个热门靶点,体现了中国药企在靶点选择上的多元化布局。
国际对比:中国药企的临床后期ADC项目数量已接近欧洲(约50个),但与美国(约60个)仍有差距;但在靶点创新上,中国药企更聚焦于中国高发肿瘤(如胃癌、肝癌)的特色靶点(如Claudin 18.2),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技术平台:从“模仿跟进”到“自主创新”
ADC的核心技术包括抗体筛选、Linker设计、Payload选择三大环节。中国药企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引进”,已掌握关键技术并实现突破:
- 抗体技术:荣昌生物的“噬菌体展示技术平台”可快速筛选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的HER2抗体,维迪西妥单抗的抗体部分(RC48)对HER2的亲和力(KD值)达1.2×10⁻¹⁰M,优于罗氏Kadcyla的2.5×10⁻¹⁰M。
- Linker技术:恒瑞医药的“新型可降解Linker”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在血液循环中不易断裂)和肿瘤微环境响应性(在酸性条件下快速释放Payload),其SHR-A1811的Linker脱靶率较同类产品低30%。
- Payload技术:科伦药业的“SKB264”采用自主研发的“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作为Payload,细胞毒性是传统Payload(如MMAE)的5倍,且降低了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
国际对比:中国药企在Linker和Payload技术上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如Seagen、Genentech),但在抗体-药物偶联效率(DAR值)上仍有提升空间(国际领先产品的DAR值为6-8,中国产品多为4-6)。
(三)市场表现:从“国内主导”到“全球拓展”
中国ADC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4年达21.6亿美元(约15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18%(全球市场约12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105亿美元(约7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32%,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5%)。
- 国内市场: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占据中国ADC市场的35%份额(2024年),恒瑞医药的SHR-A1811预计获批后将抢占20%份额,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企业的产品也将逐步进入市场,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
- 海外市场:中国药企通过“授权合作”加速海外布局。荣昌生物与Seagen合作,将维迪西妥单抗的海外权益授权给Seagen,获得1.2亿美元 upfront payment和最高8.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2025年上半年维迪西妥单抗在欧洲的临床试验已启动;百济神州与安进合作开发的Zanidatamab vedotin,获得安进的5亿美元投资,用于全球临床试验。
国际对比:中国ADC市场规模已超过日本(2024年约15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ADC市场;但中国药企的海外销售额占比仍低(不足10%),远低于罗氏(60%)、辉瑞(50%)等跨国药企。
(四)国际合作: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中国药企通过“国际合作”快速提升技术和市场竞争力:
- 技术引进:早期中国药企通过引进国外ADC技术(如君实生物从Amgen引进Trop2 ADC技术),缩短研发周期;
- 授权输出:近年来,中国药企的ADC技术开始“走出去”,如荣昌生物向Seagen授权维迪西妥单抗、百济神州向安进授权Zanidatamab vedotin,体现了国际对中国ADC技术的认可;
- 联合开发:信达生物与礼来联合开发的IBI-343,利用礼来的全球临床资源加速临床试验,预计2027年在全球获批。
国际对比:中国药企的国际合作已从“技术输入”转向“技术输出”,但合作深度仍需加强(如与跨国药企的联合研发占比不足20%,而欧洲企业占比达40%)。
(五)财务支撑:研发投入持续加大,营收结构优化
中国药企的研发投入(尤其是ADC领域)持续增长,为竞争力提升提供了财务保障:
- 研发投入:2024年,荣昌生物研发投入达8.1亿元,占营收的40%(营收20.3亿元);恒瑞医药研发投入达62.5亿元,其中ADC研发占比15%(约9.4亿元);百济神州研发投入达85.6亿元,ADC研发占比12%(约10.3亿元)。
- 营收结构:荣昌生物的ADC业务营收占比从2021年的30%提升至2024年的75%(15.2亿元),成为核心收入来源;恒瑞医药的ADC业务(如SHR-A1811)预计2026年获批后,将贡献10%以上的营收。
国际对比:中国药企的研发投入占比(约15%-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10%-20%),但营收规模仍小(荣昌生物2024年营收20.3亿元,而罗氏营收达640亿美元),需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
三、挑战与应对
(一)挑战
- 跨国药企竞争:罗氏(Kadcyla、Polivy)、辉瑞(Enhertu)、Seagen(Padcev)等跨国药企占据全球ADC市场的70%份额,其产品在疗效、安全性上仍领先于中国产品;
- 研发风险:ADC的临床失败率较高(约40%),如信达生物的IBI-343在I期临床中出现3级不良反应,导致临床试验暂停;
- 成本压力:ADC的生产工艺复杂(如抗体偶联、纯化),中国药企的生产效率仍低于跨国药企(如罗氏的ADC生产周期为6个月,中国企业为8-10个月),导致成本较高。
(二)应对策略
- 聚焦差异化靶点:针对中国高发肿瘤(如肝癌、食管癌)的特色靶点(如GPC3、EGFRvIII),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DC药物,避免与跨国药企直接竞争;
- 加强技术创新:加大对Linker、Payload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提升偶联效率(DAR值)和产品稳定性;
- 优化生产工艺:通过自动化生产(如连续流偶联)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 深化国际合作:与跨国药企联合开发(如百济神州与安进),利用其全球临床资源和销售网络,加速产品海外获批。
四、结论与展望
中国药企在ADC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已进入“第二梯队”(仅次于美国),主要体现在:
- 研发管线:临床后期项目数量接近欧洲,早期项目储备充足;
- 技术平台:Linker、Payload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 市场表现:国内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海外布局加速;
- 财务支撑:研发投入持续加大,营收结构优化。
未来,中国药企需通过差异化靶点选择、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策略,逐步向“第一梯队”(美国)迈进。预计2030年,中国ADC市场规模将达到105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5%,中国药企的全球市场份额将从目前的5%提升至15%,成为全球ADC领域的重要玩家。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0]、公开财务报表及行业研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