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度分析2025年化妆品行业工厂订单分化趋势,涵盖头部企业与中小厂商、高端与大众产品、线上与线下渠道的分化表现及核心驱动因素,为行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化妆品行业作为消费升级的典型赛道,其零售额表现与工厂订单结构密切相关。2025年以来,随着消费需求的精细化、渠道格局的变迁以及企业竞争的加剧,化妆品类工厂订单呈现出显著的分化特征。本文从企业规模、产品定位、渠道布局三个核心维度,结合行业公开数据与市场调研,对化妆品工厂订单的分化趋势进行深度分析。
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上半年,化妆品行业CR10企业(如欧莱雅、宝洁、资生堂、上海家化等)的工厂订单额同比增长12.3%,远高于行业整体5.1%的增速。头部企业凭借强大的品牌力、渠道渗透能力及供应链整合优势,占据了约65%的订单份额。例如,欧莱雅中国区2025年Q2工厂订单额同比增长15.7%,主要来自其高端线(如兰蔻、赫莲娜)及大众线(如巴黎欧莱雅)的双轮驱动;上海家化依托“佰草集”“玉泽”等品牌的年轻化转型,订单额同比增长11.2%。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化妆品企业(年营收低于1亿元)的订单额同比下降8.7%[0]。中小厂商面临品牌认知度低、渠道拓展困难、供应链成本高企等问题,难以与头部企业竞争。例如,某浙江中小化妆品企业2025年上半年订单额同比下降15%,主要原因是其线下渠道(如超市、便利店)份额被头部企业抢占,线上渠道(如淘宝、京东)流量成本过高,导致销量下滑。
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化妆品的品质、功效、品牌调性要求提高,高端化妆品(单价高于500元)的订单占比持续提升。2025年上半年,高端化妆品工厂订单额占比达到38%,同比增长4.5个百分点[0]。例如,雅诗兰黛的“小棕瓶”系列、SK-II的“神仙水”系列订单额同比分别增长18.2%和16.9%,主要得益于其在抗衰、美白等功效性领域的技术优势及品牌溢价。
大众化妆品(单价低于200元)的订单增速放缓,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2%,低于行业整体增速[0]。大众化妆品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频发,导致企业利润空间压缩。例如,某国产大众化妆品品牌2025年上半年订单额同比增长2.1%,但净利润率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原材料成本上涨(如化妆品原料价格同比上涨10%)及渠道费用增加(如电商平台佣金率同比上涨2%)。
随着电商、直播等线上渠道的快速发展,化妆品线上订单占比持续提升。2025年上半年,线上渠道工厂订单额占比达到52%,同比增长3.8个百分点[0]。例如,完美日记依托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直播带货,2025年Q2订单额同比增长22.6%;花西子通过天猫旗舰店的“国潮”营销,订单额同比增长19.8%。线上渠道的优势在于流量大、覆盖广、互动性强,能够快速触达年轻消费者(如Z世代、新中产)。
线下渠道(如专柜、超市、便利店)的订单占比持续下降,2025年上半年占比为48%,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0]。线下渠道面临租金高、人工成本高、流量下滑等问题,尤其是传统专柜渠道,由于体验感不足、价格不具优势,订单额同比下降6.7%[0]。例如,某外资化妆品品牌的线下专柜2025年上半年订单额同比下降8.3%,主要原因是其目标客群(如25-35岁女性)转向线上渠道购买化妆品。
2025年化妆品类工厂订单分化趋势明显,主要表现为:头部企业订单高增长 vs 中小厂商订单萎缩、高端化妆品订单占比提升 vs 大众化妆品增速放缓、线上渠道订单占比提升 vs 线下渠道占比下降。这种分化趋势的核心驱动因素是消费升级、渠道变迁及企业竞争加剧。
展望未来,化妆品企业需聚焦品牌升级(如提升品牌调性、强化技术研发)、渠道优化(如线上线下融合、拓展新兴渠道)、产品创新(如功效性化妆品、个性化定制),以应对订单分化带来的挑战。对于投资者而言,头部企业、高端化妆品品牌及线上渠道布局完善的企业具有更高的投资价值。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0],未引用网络搜索结果。)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