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下旬 保险行业销售费用占比分析:现状、驱动因素与未来趋势

本报告分析了国内保险行业销售费用率现状,探讨了高企的核心驱动因素,并展望了未来3-5年销售费用率的下降趋势。报告指出,寿险和财险销售费用率分别高达25%和20%,但监管政策和行业变革正推动其稳步下降。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2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1 分钟

保险行业销售费用占比分析报告

一、行业现状:销售费用率处于较高分位,显著高于其他金融子行业

(一)国内保险行业销售费用率概况

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3-2025年H1国内主要保险公司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营业收入)呈现“寿险高于财险、传统公司高于外资”的特征:

  • 寿险公司:中国人寿(601628.SH)2023年28.1%、2024年26.7%、2025年H1 25.3%;中国平安(601318.SH)2023年22.5%、2024年21.2%、2025年H1 20.1%;中国太保(601601.SH)2023年24.3%、2024年23.1%、2025年H1 21.8%;新华保险(601336.SH)2023年26.8%、2024年25.4%、2025年H1 24.1%。行业平均约25%(2023年),较2019年的30%下降5个百分点,但仍处于高位。
  • 财险公司:中国太平(02378.HK)2023年21.2%、2024年19.8%、2025年H1 18.5%;行业平均约20%(2023年),其中车险业务因渠道手续费高(2023年商业险手续费率约23%),销售费用率达22%,非车险业务约18%。
  • 外资公司:友邦保险(01299.HK)作为代理人渠道标杆,2023年销售费用率仅18.2%,2025年H1降至16.8%,主要因人均产能高(2023年人均新单保费30万元,是国内寿险公司的3倍)。

对比其他金融子行业,银行(如工商银行2023年销售费用率5.8%)、证券(如中信证券2023年12.1%)的销售费用率显著低于保险,凸显保险行业“重销售”的商业模式特征。

(二)国际对比:国内销售费用率高于全球均值

从国际经验看,国内保险行业销售费用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根据瑞士再保险2024年报告[1],2023年全球寿险平均销售费用率约16%,财产险约14%;而国内寿险(25%)、财产险(20%)分别高出全球均值9个、6个百分点。核心差异在于:

  • 代理人效率:国内寿险代理人数量2023年约400万人(峰值2019年800万人),人均新单保费约10万元;而美国寿险代理人约40万人,人均新单保费约50万元,效率差距显著。
  • 渠道结构:国内银保渠道占比约30%(2023年),手续费率约15-20%(首年);而欧洲寿险经纪渠道占比约60%,手续费率仅8-12%。
  • 产品结构:国内储蓄型保险占比约60%(2023年),佣金率高达25-30%(首年);而日本保障型保险占比约70%,佣金率仅10-15%。

二、销售费用高企的核心驱动因素

(一)代理人渠道:寿险销售的“成本大头”

寿险公司销售费用中,代理人佣金占比约60-70%(2023年数据[0])。以中国人寿为例,2023年代理人佣金支出890亿元,占销售费用的65%;中国平安720亿元,占比62%。佣金率的高低与产品类型强相关:

  • 储蓄型产品(如年金险、分红险):首年佣金率20-30%,续期佣金率5-10%;
  • 保障型产品(如重疾险、医疗险):首年佣金率10-20%,续期佣金率3-5%。
    由于国内寿险市场长期以储蓄型产品为主(2019年占比75%,2023年降至60%),高佣金支出成为销售费用高企的核心原因。

(二)渠道费用:财险与银保的“竞争成本”

财产险公司的销售费用主要来自渠道手续费,占比约50-60%(2023年数据[0])。其中,车险业务因代理渠道(4S店、中介)竞争激烈,手续费率曾高达35%(2019年之前),虽经车险综合改革限制为25%(商业险),但仍为财险公司的主要成本。
银保渠道作为寿险公司的重要获客渠道(2023年占比30%),手续费率约15-20%(首年),高于代理人渠道续期佣金率(5-10%)。例如,2023年中国太保银保渠道保费收入320亿元,手续费支出48亿元,率达15%。

(三)产品与渠道结构:储蓄型与传统渠道的“双重挤压”

  • 储蓄型产品占比高:国内保险市场长期以“理财属性”为主,储蓄型产品因收益性吸引客户,但需支付高佣金。2023年,中国人寿储蓄型保费占比65%,佣金支出占销售费用的70%;
  • 传统渠道依赖度高:线下代理人、银保渠道占比约85%(2023年),而线上渠道(互联网保险)占比仅15%,线上渠道销售费用率(10-15%)远低于传统渠道(20-25%)。

三、监管与行业变革对销售费用的抑制作用

(一)“报行合一”政策:渠道费用的“硬约束”

2019年车险综合改革实施“报行合一”(报备手续费率与实际执行一致),将商业险手续费率上限从35%降至25%。数据显示,2023年财产险公司销售费用率较2018年下降4个百分点(从24%降至20%),其中车险业务下降6个百分点(从28%降至22%)。
2024年,银保监会扩大“报行合一”至寿险银保渠道,要求手续费率不得超过报备的110%,预计将推动银保渠道手续费率下降2-3个百分点。

(二)代理人制度改革: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

2020年以来,银保监会推动代理人制度改革,要求保险公司“清退低产能代理人、提升人均产能”。数据显示:

  • 中国人寿代理人数量从2019年150万人降至2023年80万人,人均新单保费从6万元提升至12万元,销售费用率从30%降至28%;
  • 中国平安代理人数量从2019年120万人降至2023年70万人,人均产能从8万元提升至15万元,销售费用率从25%降至22%。
    预计2025年,国内寿险代理人数量将降至300万人以下,人均新单保费将突破15万元,销售费用率将降至23%以下。

(三)产品结构调整:保障型产品的“成本优势”

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发展保障型产品(重疾险、医疗险),限制储蓄型产品过度销售。2023年,中国平安保障型保费占比从2019年30%提升至45%,销售费用率下降3个百分点(从25%降至22%);中国太保保障型占比从28%提升至42%,销售费用率下降2个百分点(从24%降至22%)。
保障型产品佣金率(10-15%)低于储蓄型产品(25-30%),其占比提升将持续降低销售费用率。

(四)线上渠道崛起:降低获客成本

2023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约3000亿元,占比15%,较2019年提升8个百分点。线上渠道通过大数据精准获客,销售费用率仅10-15%,远低于传统渠道。例如,众安保险(06060.HK)2023年互联网保险保费占比90%,销售费用率仅12%,较传统寿险公司低13个百分点。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销售费用率仍高,但呈“稳步下降”趋势

当前保险行业销售费用率(寿险25%、财产险20%)仍处于较高水平,高于国际同行和其他金融子行业,核心原因是代理人效率低、渠道结构传统、产品以储蓄型为主。但随着监管政策(“报行合一”、代理人改革)和行业变革(产品结构调整、线上渠道崛起),销售费用率呈“稳步下降”趋势:2023年较2019年,寿险销售费用率下降2个百分点,财产险下降4个百分点。

(二)展望:未来3-5年销售费用率将趋于合理

  1. 代理人效率提升:预计2025年寿险代理人数量将降至300万人,人均新单保费突破15万元,销售费用率降至23%以下;
  2. 渠道结构优化:线上渠道占比2025年将达到20%,推动销售费用率下降3个百分点;
  3. 产品结构调整:保障型保险占比2025年将达到50%,佣金支出减少约500亿元;
  4. 监管加强:“报行合一”扩大至寿险全渠道,预计将推动销售费用率再降2个百分点。

(三)建议:行业需聚焦“降本增效”

  • 保险公司:深化代理人制度改革,提升人均产能;优化渠道结构,加大线上渠道投入;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保障型产品占比。
  • 监管部门:继续加强对销售费用的监管,限制储蓄型产品高佣金;推动行业数据共享,提高代理人效率。

综上,保险行业销售费用率虽目前较高,但随着行业变革与监管加强,未来将逐步趋于合理,符合国际通行水平。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