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购金趋势可持续性分析:驱动因素与未来展望

分析全球央行购金趋势的可持续性,探讨地缘政治、美元霸权衰落、通胀对冲及储备多元化等核心驱动因素,预测未来5-10年购金趋势及黄金价格走势。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3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1 分钟

全球央行购金趋势可持续性分析报告

一、引言

自2010年以来,全球央行从黄金净卖出方转为净买入方,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购金周期。2022年,全球央行购金量达到1136吨,创1967年以来新高;2023年虽略有回落(约950吨),但仍处于历史高位。2024年至今,中国、印度、土耳其等主要央行继续增持黄金,显示购金趋势未改。本文从驱动因素持续性供给端约束主要央行行为风险因素对冲四大维度,分析全球央行购金趋势的可持续性。

二、驱动央行购金的核心因素及持续性分析

全球央行购金的本质是储备资产配置的战略调整,核心驱动因素包括地缘政治风险、美元霸权衰落、通胀对冲需求及储备多元化目标,这些因素均具备长期持续性。

(一)地缘政治风险:长期存在的“安全资产刚需”

地缘政治冲突是央行购金的短期催化剂长期支撑。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冻结俄罗斯央行约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其中黄金占比约20%),让全球央行意识到:美元、欧元等储备资产的安全性依赖于美国及西方的政治意愿,而非资产本身的价值。2023年巴以局势升级、2024年俄乌冲突持续,进一步强化了央行对“非流动性、非主权”资产(如黄金)的需求。
结论:未来地缘政治冲突仍将频繁发生(如中美战略竞争、中东局势、东欧地缘矛盾),央行对“安全资产”的需求不会减弱,黄金作为“无信用风险、无主权背书”的资产,将持续成为储备核心。

(二)美元霸权衰落:储备资产去美元化的必然选择

美国的债务膨胀制裁滥用正在侵蚀美元的储备资产地位。截至2024年三季度,美国联邦债务规模达35万亿美元(占GDP比重123%),远超国际警戒线(60%);2022年美国对俄罗斯的储备冻结,让全球央行意识到:持有美元资产等于将储备安全交给美国
据世界黄金协会(WGC)数据,2023年新兴市场央行购金量占全球的75%,其中中国央行黄金储备占比仅3.2%(美国为74%、德国为67%),印度为8.5%,均远低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央行需通过增持黄金,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这一过程将持续10-20年。

(三)通胀对冲:长期量化宽松的“后遗症”

2020-2022年,全球央行累计投放超10万亿美元流动性,导致通胀率飙升(美国2022年CPI达9.1%,欧元区达10.6%)。黄金作为“天然通胀对冲工具”,其需求随通胀上升而增加。尽管2023年以来通胀有所缓解,但量化宽松的“存量效应”仍在:全球M2(广义货币)规模较2019年增长30%,美国核心PCE(个人消费支出平减指数)仍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2024年9月为2.6%)。
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能源转型成本上升等因素将推高通胀中枢,黄金的通胀对冲需求将持续存在。

(四)储备多元化:新兴市场央行的“补课需求”

全球央行储备资产中,美元占比约58%(2024年二季度),欧元占比约20%,黄金占比仅13%(发达国家约30%,新兴市场约5%)。新兴市场央行(如中国、印度)的储备中,黄金占比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储备多元化的空间巨大
以中国为例,2024年9月中国央行黄金储备为2120吨,占外汇储备的3.5%;若要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30%),需增持约5000吨黄金,这需要10-15年的持续购买。

三、供给端约束:支撑购金趋势的“隐性因素”

黄金的供给高度集中且增长缓慢,供给端约束将强化需求对价格的支撑,进而推动央行购金的持续性。

(一)矿产金产量:增长乏力

全球矿产金产量自2018年达到3500吨的峰值后,逐年小幅下降(2023年约3400吨)。主要原因包括:1)新矿开发成本上升(平均开采成本从2010年的800美元/盎司升至2023年的1200美元/盎司);2)现有矿场品位下降(如南非金矿的品位从2010年的5克/吨降至2023年的3克/吨);3)环保监管加强(限制了新矿的开发)。
未来5-10年,矿产金产量仍将维持低速增长(预计年增速≤1%),无法满足央行购金的需求。

(二)回收金:依赖价格与经济周期

回收金占全球黄金供给的20%-30%(2023年约1100吨),其数量取决于黄金价格(价格越高,回收量越大)与经济情况(经济下行时,居民出售黄金换取现金)。尽管2023年黄金价格上涨(均价约1950美元/盎司)带动回收金增加,但回收金的供给弹性有限,无法弥补矿产金的不足。

四、主要央行购金行为:趋势的“引领者”

主要央行的购金行动是全球购金趋势的核心驱动力,其持续性将直接决定整体趋势的走向。

(一)中国央行:持续增持的“稳定器”

中国央行自2022年11月以来,连续22个月增持黄金(截至2024年9月),累计增持约200吨。2024年,中国央行的购金节奏有所加快(前9个月增持约50吨),主要原因包括:1)储备多元化需求(降低美元资产占比);2)人民币国际化推进(黄金作为人民币的“信用背书”);3)地缘政治风险对冲(应对美国制裁)。
结论:中国央行的购金行动将持续,未来5年每年增持量预计在50-100吨。

(二)印度央行:通胀驱动的“长期买家”

印度央行自2010年以来,累计增持黄金约600吨(2023年底持有800吨)。印度的购金需求主要来自:1)通胀压力(2023年印度CPI达6.7%,2024年仍维持在5%以上);2)储备多元化(印度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约60%,黄金占比约8%);3)文化因素(黄金是印度居民的传统资产)。
结论:印度央行将继续每年增持50-100吨黄金。

(三)土耳其央行:通胀与汇率压力的“被迫购金”

土耳其央行因高通胀(2023年CPI达64%,2024年仍达30%以上)与汇率贬值(里拉对美元汇率自2020年以来贬值约70%),被迫大量购金(2023年增持约150吨)。尽管2024年通胀有所缓解,但土耳其的经济结构问题(依赖进口、外债高企)仍未解决,购金需求将持续

(四)俄罗斯央行:制裁下的“另类购金”

俄罗斯央行因西方制裁,无法购买西方的黄金,但通过与中国、印度等国的贸易,间接购买黄金(2023年增持约100吨)。俄罗斯的购金需求主要来自:1)储备资产替代(将美元资产转为黄金);2)贸易结算需求(用黄金支付进口商品)。
结论:俄罗斯央行将继续通过非西方渠道购金。

五、风险因素分析:是否会逆转购金趋势?

尽管购金趋势具备长期持续性,但仍需关注以下风险因素:

(一)黄金价格大幅上涨:增加购金成本

若黄金价格大幅上涨(如突破2500美元/盎司),可能会增加央行购金的成本,导致部分央行减少购金量。但央行购金是长期战略行为,不会因短期价格波动而停止。例如,2020年黄金价格上涨约35%,但央行购金量仍达到874吨(2020年数据)。

(二)全球经济复苏:风险偏好上升

若全球经济复苏,风险偏好上升,央行可能会减少安全资产(如黄金)的持有,增加风险资产(如股票、债券)的配置。但地缘政治风险与美元霸权衰落是长期因素,不会因经济复苏而消失,因此央行购金的趋势不会逆转。

(三)美元走强:短期压制黄金价格

若美国加息(如2024年美联储加息2次),美元走强,可能会压制黄金价格(黄金以美元计价,美元走强会导致黄金价格下跌)。但美元的长期信用趋势是下降的,央行不会因短期美元走强而停止购金。例如,2022年美联储加息4次,美元指数上涨约8%,但央行购金量仍达到1136吨(历史新高)。

六、结论:购金趋势将持续,且可能强化

全球央行购金的核心驱动因素(地缘政治风险、美元霸权衰落、通胀对冲需求、储备多元化)均具备长期持续性,供给端约束(矿产金产量增长乏力、回收金弹性有限)将进一步支撑需求。主要央行(中国、印度、土耳其、俄罗斯)的购金行动将持续,新兴市场央行的黄金储备占比将逐步提高。
结论:全球央行购金趋势将持续5-10年,且可能在未来几年强化(购金量逐步回升至2022年的历史高位)。

七、建议

对于投资者而言,央行购金趋势将支撑黄金价格的长期上涨(预计未来5年黄金价格将突破2500美元/盎司),因此黄金资产应作为长期配置的核心资产。对于央行而言,应加快储备多元化进程,提高黄金储备占比(尤其是新兴市场央行),以应对地缘政治风险与美元霸权衰落的挑战。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