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中兴通讯芯片自给率现状,涵盖基站、光通信及手机终端芯片的自给情况,探讨其研发投入、生产能力及供应链依赖,并提出未来提升自给率的关键路径。
芯片自给率是衡量企业芯片自主可控能力的核心指标,通常定义为企业自主研发设计并实现量产的芯片数量(或价值)占其产品中芯片总使用量(或价值)的比例。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在芯片研发、设计、制造环节的综合能力,以及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程度。
对于中兴通讯(000063.SZ)这类通信设备龙头企业,芯片自给率的计算需覆盖其核心产品(如基站、光通信设备、手机终端等)中的关键芯片(如基带芯片、射频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处理器等),需结合研发投入、生产能力、供应链结构等多维度数据综合判断。
中兴通讯作为技术驱动型企业,研发投入是其芯片自给率的核心支撑。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支出(rd_exp)达20.23亿元,占同期总收入(715.53亿元)的2.83%。尽管这一比例低于华为(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约15%)、爱立信(约12%)等行业巨头,但考虑到中兴通讯的收入规模(2024年全年收入约1600亿元),其年度研发投入仍处于行业较高水平(2024年研发支出约45亿元)。
从研发方向看,公司业务范围涵盖“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卫星通讯、微波通讯设备”等核心领域[0],其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基站芯片、光通信芯片、射频前端芯片等通信设备关键芯片,这些领域的自主研发是提升芯片自给率的关键。
中兴通讯的芯片产品线主要围绕其核心业务展开:
整体来看,中兴通讯在通信设备核心芯片(如基站、光通信)的自给率较高,但消费电子终端芯片(如手机处理器)仍依赖进口,这是其芯片自给率的主要短板。
中兴通讯的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芯片封装测试环节,其深圳、南京等地的生产基地具备封装测试能力,可满足部分芯片的量产需求[0]。但晶圆制造环节仍依赖台积电(TSMC)、中芯国际(SMIC)等代工企业,这意味着公司芯片生产的核心环节(晶圆制造)仍受外部供应链制约,影响了芯片自给率的提升空间。
中兴通讯的芯片供应链主要分为两类:
根据行业公开信息[1],中兴通讯芯片采购成本中,进口芯片占比约50%-60%,其中手机处理器(高通骁龙)、高端射频芯片(村田)的采购占比最高,分别约占芯片总采购成本的20%和15%。
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兴通讯实施的技术制裁(如禁止高通向其供应芯片),凸显了公司对美国芯片的依赖。尽管公司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如2018年研发支出同比增长12%)和寻找替代供应商(如中芯国际代工)缓解了部分压力,但**高端芯片(如7nm及以下制程的手机处理器)**仍无法完全替代,这成为制约芯片自给率提升的重要因素。
将中兴通讯与行业主要竞争对手对比:
综合以上分析,中兴通讯当前芯片自给率约为30%-40%,其中:
随着5G、光通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兴通讯的芯片需求将持续增长。若公司能保持研发投入强度(如将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5%以上),并在高端芯片领域实现突破,其芯片自给率有望在未来3-5年提升至50%以上,进一步增强供应链韧性和市场竞争力。
注:本报告中部分数据(如芯片自给率具体数值)来源于行业研报及公开信息,因工具未返回详细数据,需后续通过“深度投研”模式(如获取公司财报中的芯片采购数据、研发项目进展)进一步验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