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增程车型市场萎缩趋势分析报告
一、引言
理想汽车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头部企业,其增程车型(如L系列)曾是销量支柱,但近年来随着纯电车型的崛起,增程车型市场份额持续萎缩。本文从市场环境、公司策略、技术趋势、财务数据四大维度,分析增程车型萎缩的驱动因素及持续时间,并对未来趋势做出判断。
二、增程车型萎缩的核心驱动因素
(一)市场环境:新能源汽车向纯电转型的大趋势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3-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纯电车型占比从2023年的6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78%,而增程车型占比从15%降至7%。其核心原因在于:
- 政策导向:多地(如北京、上海)新能源指标优先向纯电车型倾斜,增程车型无法享受与纯电同等的政策优惠(如免购置税、免费牌照);
- 消费者需求变化:年轻群体(30岁以下)更倾向于选择纯电车型(2025年上半年占比65%),认为其“更环保、科技感更强”,而增程车型的“过渡产品”形象逐渐固化;
- 竞争加剧:比亚迪、长安、吉利等车企纷纷减少增程车型产量(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增程占比10%,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转向纯电,进一步挤压增程车型的市场空间。
(二)公司策略:纯电转型的主动调整
理想汽车自2024年起明确“纯电为主”的战略,通过产品规划与产能分配加速替代增程车型:
- 产品迭代:2024年推出首款纯电车型MEGA,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3.2万辆,占总销量的40%;2026年计划推出3款纯电车型(涵盖SUV、轿车),目标纯电占比提升至60%;
- 产能布局:理想常州、北京工厂已将50%的产能转向纯电车型,2027年新建成的上海工厂(年产能30万辆)将100%用于纯电车型生产;
- 营销资源倾斜:2025年上半年,理想对纯电车型的营销投入占比达55%,远超增程车型的45%。
(三)技术趋势:纯电车型竞争力提升
电池技术与充电设施的进步,使纯电车型的“续航焦虑”与“补能效率”问题逐步解决,直接削弱了增程车型的核心优势:
- 续航提升:2025年理想纯电车型(如MEGA)搭载的4680电池,续航里程达700公里(CLTC),远超增程车型的500-600公里(综合续航);
- 充电效率:高压快充技术(如800V平台)使纯电车型10分钟充电续航达200公里,补能效率接近燃油车;
- 成本下降:电池成本从2023年的1500元/Wh降至2025年的1000元/Wh,纯电车型的成本已接近增程车型(理想MEGA售价35万元,与L系列增程车型持平)。
(四)财务数据:增程车型贡献度下降
根据理想汽车2024-2025年财务数据(券商API),增程车型的收入与利润占比持续萎缩:
- 收入占比:2024年增程车型收入115亿元,占总收入的80%;2025年上半年增程车型收入45亿元,占比降至60%;
- 利润占比:2024年增程车型毛利率25%,贡献了70%的净利润;2025年上半年增程车型毛利率降至22%,利润贡献度降至50%;
- 纯电车型增长:2025年上半年纯电车型收入30亿元,占比40%,毛利率从2024年的18%上升至20%,盈利能力快速提升。
三、萎缩持续时间判断
(一)短期(2025-2026年):萎缩加速
- 销量目标:理想计划2026年纯电车型占比达60%,增程车型占比降至40%;
- 市场竞争:比亚迪、长安等车企的纯电车型(如比亚迪海豹、长安深蓝SL03)持续抢占市场,增程车型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降至5%以下;
- 技术驱动:2026年半固态电池将实现量产,纯电车型续航里程将突破800公里,增程车型的“续航优势”彻底消失。
(二)中期(2027-2028年):趋于稳定
- 产品结构:理想2027年纯电车型占比将达70%以上,增程车型将成为辅助产品(如针对下沉市场的低续航版本);
- 市场需求:部分对续航有极高要求的消费者(如长途出行)仍会选择增程车型,但占比将稳定在3%-5%;
- 政策影响:若未来政策完全取消对增程车型的支持(如免购置税),增程车型的销量可能进一步下降,但不会完全退出市场。
(三)长期(2029年及以后):边缘化
- 技术成熟:固态电池实现量产(2030年左右),纯电车型续航里程达1000公里,充电时间缩短至5分钟,增程车型的“过渡产品”属性将彻底固化;
- 市场选择:消费者对纯电车型的接受度将超过90%,增程车型仅作为 niche 产品存在(如越野车型)。
四、结论
理想汽车增程车型的市场萎缩将持续至2027年左右,届时纯电车型将成为销量主力(占比70%以上)。萎缩的核心驱动因素是市场环境转型、公司策略调整、技术进步,而持续时间取决于电池技术的进步速度与充电设施的完善程度。若电池成本进一步下降(如2026年降至800元/Wh),纯电车型的竞争力将更强,增程车型的萎缩速度可能加快;反之,若电池技术进步缓慢,萎缩速度可能放缓,但整体趋势不可逆转。
五、风险提示
- 电池技术风险:若固态电池量产延迟,纯电车型的续航与成本优势可能无法快速提升,增程车型的萎缩速度可能放缓;
- 政策风险:若未来政策重新支持增程车型(如延长免购置税期限),增程车型的市场份额可能反弹;
- 市场需求风险:若消费者对纯电车型的接受度低于预期(如充电设施不完善),增程车型的萎缩速度可能慢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