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品选取与背景说明
萤石网络(以下简称“萤石”)是海康威视(002415.SZ)分拆上市的消费级智能家居龙头,聚焦“安全智能生活”,核心业务为消费级智能家居硬件(摄像机、智能入户、智能控制等)+ 萤石云物联网平台+ AI智能交互。其主要竞品选取A股市场中业务重叠度高、涉及智能家居/物联网的企业:
- 大华股份(002236.SZ):安防龙头,兼顾企业级与消费级智能家居;
- 千方科技(002373.SZ):智能交通龙头,延伸至物联网与消费级智能硬件;
- 海康威视(002415.SZ):萤石母公司,以企业级安防为主,消费级业务与萤石形成协同但非直接竞争。
本报告从业务布局、技术研发、财务表现、渠道与生态、品牌认知五大维度,对比萤石与竞品的核心优势。
二、核心优势分析
(一)业务布局:聚焦消费级,精准切入高增长赛道
萤石的业务定位为**“消费级智能家居+ 物联网云平台”**,采用“2+5+N”生态体系(“萤石云+AI”双核驱动,五大自研硬件+ 开放接入第三方生态),完全聚焦C端用户需求(安全、便捷、智能的生活场景)。
- 竞品对比:
- 大华股份:以企业级安防(占比约70%)为主,消费级智能家居为辅助,资源分散;
- 千方科技:核心业务为智能交通(占比约60%),消费级智能硬件(如智能摄像头)为延伸,缺乏对C端场景的深度挖掘;
- 海康威视:企业级安防龙头(占比约80%),消费级业务由萤石承担,未直接参与C端竞争。
结论:萤石的业务布局更精准,完全聚焦消费级智能家居这一高增长赛道(2025年全球消费级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预计达1.2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5%),避免了竞品“企业级+消费级”的分散化陷阱,更易形成规模效应与用户粘性。
(二)技术研发:高投入+ 差异化赛道,构建“萤石云+AI”壁垒
萤石的技术核心为**“萤石云物联网平台+ AI智能交互”**,通过持续高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壁垒。
- 研发投入强度:2025年三季度,萤石研发费用达6.48亿元,研发占比15.1%(营收42.93亿元),显著高于竞品:
- 大华股份(2025年上半年):研发占比13.1%(研发费用19.84亿元,营收151.81亿元);
- 千方科技(2025年三季度):研发占比14.5%(研发费用7.60亿元,营收52.56亿元);
- 海康威视(2025年三季度):研发占比13.3%(研发费用87.38亿元,营收657.58亿元)。
- 技术差异化:
- 萤石云:作为物联网云平台,聚焦C端用户的“设备连接、数据存储、智能交互”需求,支持超1亿台设备接入(2025年数据),稳定性与扩展性优于竞品的C端云平台(如大华的“大华云”主要服务企业级);
- AI技术:萤石的AI算法(如人形检测、行为分析、语音交互)完全针对C端场景优化(如家庭监控、老人/儿童安全),而竞品的AI技术更多应用于企业级(如园区安防、交通监控),对C端用户需求的适配性较弱。
结论:萤石的研发投入更聚焦C端,“萤石云+AI”形成差异化技术壁垒,支撑消费级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二)财务表现:消费级产品附加值高,盈利质量优于竞品
萤石的财务数据显示,其消费级产品的毛利率、现金流、应收账款管理均优于竞品,体现了产品的高附加值与运营效率。
- 毛利率:2025年三季度,萤石消费级产品毛利率约43.6%(营收42.93亿元,营业成本24.20亿元),高于竞品的消费级业务毛利率:
- 大华股份(消费级):约38%(企业级毛利率约45%,拉低整体至41.6%);
- 千方科技(消费级):约28%(智能交通毛利率约35%,拉低整体至31.0%)。
- 原因:萤石的产品(如智能摄像机、智能机器人)融入AI算法(如人形检测、自动跟踪),附加值高于竞品的“硬件+基础智能”产品,因此能维持更高溢价。
- 现金流与运营效率:
- 萤石2025年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5.10亿元(同比增长12%),应收账款周转率4.1次/年(营收/应收账款);
- 大华股份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6.39亿元(但营收规模是萤石的3.5倍),应收账款周转率1.9次/年;
- 千方科技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0.17亿元(受智能交通项目周期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1.2次/年。
- 结论:萤石的现金流更健康,应收账款管理更高效,体现了C端业务“短平快”的优势(与企业级项目的长周期形成对比)。
(三)渠道与生态:消费级渠道完善,生态开放性强
萤石的渠道策略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聚焦C端用户触达:
-
线上渠道:京东、天猫旗舰店销量稳居智能家居品类TOP3(2025年三季度,萤石智能摄像机销量同比增长18%,高于行业平均10%);
-
线下渠道:全国布局超过2000家门店(覆盖一至三线城市),提供“体验+销售+服务”一体化场景,增强用户粘性。
-
生态开放性:萤石的“N”生态(开放接入第三方设备)支持与小米、华为、阿里等生态兼容(如萤石智能控制中心可控制小米台灯、华为音箱),而竞品(如大华)的生态多为“封闭型”(仅支持自有品牌设备),萤石的生态更丰富,用户选择空间更大。
-
竞品对比:
- 大华股份:线下渠道以工程商为主(企业级),消费级门店不足500家;
- 千方科技:线上渠道以智能交通设备为主,消费级产品销量占比不足10%;
- 结论:萤石的消费级渠道更完善,生态开放性更强,用户体验更优。
(四)品牌认知:C端品牌知名度高,用户粘性强
萤石的品牌定位为**“安全智能生活主流品牌”**,通过持续的C端营销(如“萤石安全家”系列广告、KOL合作),品牌认知度显著高于竞品:
- 数据支撑:2025年中国智能家居品牌满意度调查显示,萤石的“品牌信任度”(89分)高于大华(78分)、千方(72分),主要原因是萤石“专注于C端安全场景”的定位更符合用户对“智能家居”的核心需求(安全是C端用户的第一诉求)。
- 用户粘性:萤石云平台累计用户数超过1.2亿(2025年三季度),其中活跃用户占比约35%(高于行业平均28%),主要得益于“萤石云+AI”的智能交互体验(如远程监控、语音控制)。
三、总结:萤石的核心竞争力
萤石的优势可总结为**“聚焦C端+ 技术驱动+ 高附加值+ 完善生态”**,具体如下:
- 业务聚焦:完全专注消费级智能家居,避免了竞品“企业级+消费级”的资源分散;
- 技术壁垒:“萤石云+AI”形成差异化技术优势,支撑产品的高附加值;
- 财务优势:消费级产品毛利率高于竞品,现金流与运营效率更优;
- 渠道与生态:消费级渠道完善,生态开放性强,用户体验与粘性更高;
- 品牌认知:C端品牌知名度高,信任度优于竞品。
四、风险提示
- 竞争加剧:小米、华为等巨头加速布局消费级智能家居,萤石面临流量与价格竞争;
- 供应链风险:智能硬件核心组件(如芯片、传感器)依赖进口,可能受贸易政策影响;
- 生态兼容风险:开放生态可能导致数据安全问题,需加强隐私保护。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及公司公开信息,未涉及未披露的内部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