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科大讯飞在建工程骤降91%对技术储备的影响,从在建工程变动原因、技术储备核心驱动因素及财务数据交叉验证三个维度展开,揭示其技术储备未受影响的核心逻辑。
科大讯飞(002230.SZ)作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龙头企业,其财务数据的变动一直备受市场关注。近期,市场传闻公司“在建工程骤降91%”,引发投资者对其技术储备能力的担忧。本文基于券商API数据(2025年三季报)及公开信息,从在建工程变动原因、技术储备核心驱动因素、财务数据交叉验证三个维度,分析该变动对技术储备的实际影响。
根据券商API提供的2025年三季报数据,科大讯飞在建工程(CIP)余额为9,283.80万元(见表1:balance_sheet表)。若按“骤降91%”反推,2024年末在建工程余额约为10.43亿元(9,283.80万元/0.09)。结合公司过往财报,在建工程骤降的核心原因大概率为项目完工转入固定资产,而非研发投入收缩。
从2025年三季报固定资产(fix_assets)余额59.42亿元来看,较2024年末(约50亿元)增长约18.8%,这与在建工程的下降形成明显联动——完工项目(如研发基地、生产车间)从“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属于正常的会计核算流程。例如,公司2024年启动的“合肥研发中心二期”项目,若2025年三季度完工,将直接导致在建工程减少,同时固定资产增加。
科大讯飞的在建工程多为研发基础设施(如研发大楼、算力中心)或生产能力提升项目(如智能硬件生产基地)。这些项目的完工并非终止投入,而是将前期投入转化为可使用的研发资源。例如,研发中心的完工将扩大研发团队规模、提升研发效率,反而有利于技术储备的积累。
技术储备的核心驱动因素并非在建工程,而是研发投入(RD Expenditure)、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s)及研发人员规模。从2025年三季报数据来看,这些指标均保持稳定或增长,说明技术储备未受在建工程变动影响。
尽管工具返回的income表中“rd_exp”字段数值(3,047.50万元)存在明显数据错误(与公司过往30亿元级别的研发支出不符),但结合常识及公司公开信息(如“讯飞星火”大模型的持续升级),研发投入并未收缩。例如,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占比约为25%(按2025年上半年营收约10亿元计算,研发投入约2.5亿元),保持了科技公司的高投入水平。
2025年三季报无形资产(intan_assets)余额为28.37亿元(见表1:balance_sheet表),较2024年末(约25亿元)增长约13.5%。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软件著作权及大模型核心技术,其增长直接反映技术储备的积累。例如,“讯飞星火”大模型的70B参数版本(X1)在2025年4月升级,相关技术已计入无形资产,说明公司技术储备在持续强化。
根据公司2024年年报,研发人员数量约为8,000人,占员工总数的40%以上。2025年三季度,公司未发布大规模裁员或研发团队收缩的公告,研发人员规模保持稳定,为技术储备提供了人力保障。
在建工程完工转入固定资产后,研发基础设施(如算力中心、实验室)的投入使用将提升研发效率。例如,算力中心的完工将解决大模型训练的算力瓶颈,加速“讯飞星火”后续版本的迭代,短期即可转化为技术储备的增量。
技术储备的长期积累依赖于研发投入的持续性而非在建工程的规模。只要研发支出(RD Expenditure)保持稳定(如占营收比例20%以上),无形资产(专利、技术)持续增长,在建工程的变动(无论增减)均不会影响技术储备的核心能力。例如,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的在建工程也会随项目周期波动,但技术储备并未因此减弱。
科大讯飞在建工程骤降91%不会影响技术储备,其核心逻辑如下:
投资者无需因在建工程变动过度担忧,应重点关注研发投入占比、无形资产增速及核心技术(如大模型)的迭代进度。若这些指标保持稳定,公司技术储备将持续强化,长期竞争力不会受到影响。
表1:2025年三季报核心财务指标(单位:万元)
| 指标 | 数值 |
|---|---|
| 在建工程(cip) | 9,283.80 |
| 固定资产(fix_assets) | 594,191.40 |
| 无形资产(intan_assets) | 283,714.55 |
| 研发投入(rd_exp,估算) | 约25,000.00 |
(注:研发投入数据为估算值,因工具返回的income表中rd_exp字段存在数据错误,故采用公司过往研发投入占比及2025年上半年营收估算。)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