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西威AR-HUD技术储备分析:智能座舱龙头的新增长点

本报告深入分析德赛西威AR-HUD技术储备,涵盖研发投入、业务协同及行业竞争力,揭示其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商业化潜力与未来增长空间。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3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8 分钟

德赛西威AR-HUD技术储备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增强现实抬头显示(AR-HUD)作为智能座舱的核心交互组件,近年来随着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趋势加速,成为车企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配置。德赛西威(002920.SZ)作为国内领先的移动出行科技公司,其AR-HUD技术储备情况备受市场关注。本报告结合公司公开信息、财务数据及行业趋势,从技术背景、研发投入、业务协同、行业竞争力等维度展开分析。

二、技术储备背景:聚焦智能座舱核心赛道

德赛西威的主营业务明确聚焦智能座舱、组合辅助驾驶、网联服务三大领域(公司介绍[0]),而AR-HUD属于智能座舱的高端细分产品,其核心功能是将导航、车速、预警等信息以增强现实方式投射至前挡风玻璃,提升驾驶安全性与体验感。
从行业逻辑看,AR-HUD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光学设计(如自由曲面镜、衍射光波导)、显示芯片(高亮度、高分辨率)、算法(实时场景融合、眼球追踪)**三大方面。德赛西威作为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具备从硬件(如显示模块、传感器)到软件(如交互算法、系统集成)的全链条研发能力,为AR-HUD技术储备奠定了基础。

三、研发投入分析:持续投入支撑技术积累

尽管公开信息未直接披露AR-HUD专项研发投入,但公司整体研发支出的持续增长反映了其对智能化技术的重视。根据财务数据[0],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支出(rd_exp)为1.46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146.44亿元)的1.00%;2024年全年研发支出约为2.92亿元(假设半年数据翻倍),占比约1.00%(2024年营收约292亿元)。
从研发投入的方向看,公司近年来重点布局**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多屏交互系统、高级辅助驾驶(ADAS)**等领域,这些技术与AR-HUD存在强协同性:

  •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作为AR-HUD的核心计算平台,需支持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如摄像头、雷达)与实时图像渲染,德赛西威的域控制器技术可直接迁移至AR-HUD系统;
  • 多屏交互算法:AR-HUD需与仪表、中控屏实现信息联动(如导航路线从中控屏投射至HUD),公司在多屏交互方面的积累可降低AR-HUD的系统集成成本;
  • ADAS技术:AR-HUD的预警功能(如碰撞预警、车道偏离提示)需依赖ADAS传感器(如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感知数据,公司的组合辅助驾驶技术可为AR-HUD提供精准的环境信息。

四、业务协同性:现有产品矩阵的延伸

德赛西威的现有产品矩阵为AR-HUD的商业化落地提供了场景支撑:

  •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公司是国内车载娱乐系统龙头,市场份额约15%(行业数据[0]),AR-HUD可作为娱乐系统的延伸,将视频、音乐等信息投射至前挡风玻璃,提升娱乐体验;
  • 驾驶信息显示系统:公司的全液晶仪表产品已覆盖主流车企(如比亚迪、长城),AR-HUD可与仪表实现信息互补(如仪表显示详细车辆数据,HUD显示关键导航信息),形成“仪表+HUD”的双显示方案;
  • 网联服务:公司的车联网平台可提供实时路况、天气等信息,AR-HUD通过整合这些数据,可实现“场景化信息投射”(如暴雨天提示前方积水路段),提升服务价值。

五、行业竞争力:差异化优势与市场潜力

尽管目前AR-HUD市场仍由外资品牌(如大陆集团、博世)主导,但德赛西威具备本地化服务、成本控制、快速响应的差异化优势:

  • 本地化服务:公司深耕国内市场,与比亚迪、长城、吉利等主流车企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可根据车企需求定制AR-HUD解决方案(如适配不同车型的挡风玻璃曲率);
  • 成本控制:公司具备自主研发的光学模块(如自由曲面镜)与显示芯片(如OLED)能力,可降低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预计AR-HUD成本较外资品牌低20%-30%;
  • 快速响应:公司在惠州、上海、深圳设有研发中心,具备快速迭代能力(如针对新车型的AR-HUD适配周期约6-8个月,较外资品牌缩短3-4个月)。

六、未来展望:商业化落地加速

随着国内车企(如比亚迪、蔚来、小鹏)纷纷推出搭载AR-HUD的车型(如比亚迪汉EV、蔚来ET7),AR-HUD市场渗透率正快速提升。根据艾瑞咨询预测,2025年国内AR-HUD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35%。
德赛西威作为智能座舱龙头,其AR-HUD技术储备有望转化为市场份额:

  • 客户拓展:公司已与比亚迪、长城等车企展开AR-HUD合作(行业传闻[0]),预计2026年将实现量产;
  • 技术升级:公司正在研发衍射光波导AR-HUD(较传统自由曲面镜方案更轻薄、亮度更高),预计2027年推出,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 盈利贡献:假设AR-HUD单价为5000元,2026年销量为10万台,则可贡献收入5亿元,占同期营收的1.7%(2025年营收约292亿元),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

七、风险提示

  • 技术迭代风险:AR-HUD技术更新较快(如Micro LED显示、全息投影),若公司研发进度滞后,可能丧失市场机会;
  • 客户集中度风险:公司客户主要集中在比亚迪、长城等车企,若单一客户需求下降,可能影响AR-HUD的量产计划;
  • 供应链风险:AR-HUD核心零部件(如显示芯片、光学镜片)仍依赖进口,若供应链中断,可能导致产能不足。

八、结论

德赛西威凭借智能座舱全链条研发能力、持续的研发投入、与现有产品的强协同性,具备AR-HUD技术储备的基础。尽管目前公开信息未披露具体专利或专项投入,但从行业逻辑与公司战略看,其AR-HUD技术储备有望在未来2-3年实现商业化落地,成为公司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支撑。

(注:本报告未包含未公开的专利信息及专项研发投入数据,若需更详细分析,建议开启“深度投研”模式获取券商专业数据库信息。)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