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德赛西威AR-HUD技术储备,涵盖研发投入、业务协同及行业竞争力,揭示其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商业化潜力与未来增长空间。
增强现实抬头显示(AR-HUD)作为智能座舱的核心交互组件,近年来随着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趋势加速,成为车企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配置。德赛西威(002920.SZ)作为国内领先的移动出行科技公司,其AR-HUD技术储备情况备受市场关注。本报告结合公司公开信息、财务数据及行业趋势,从技术背景、研发投入、业务协同、行业竞争力等维度展开分析。
德赛西威的主营业务明确聚焦智能座舱、组合辅助驾驶、网联服务三大领域(公司介绍[0]),而AR-HUD属于智能座舱的高端细分产品,其核心功能是将导航、车速、预警等信息以增强现实方式投射至前挡风玻璃,提升驾驶安全性与体验感。
从行业逻辑看,AR-HUD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光学设计(如自由曲面镜、衍射光波导)、显示芯片(高亮度、高分辨率)、算法(实时场景融合、眼球追踪)**三大方面。德赛西威作为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具备从硬件(如显示模块、传感器)到软件(如交互算法、系统集成)的全链条研发能力,为AR-HUD技术储备奠定了基础。
尽管公开信息未直接披露AR-HUD专项研发投入,但公司整体研发支出的持续增长反映了其对智能化技术的重视。根据财务数据[0],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支出(rd_exp)为1.46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146.44亿元)的1.00%;2024年全年研发支出约为2.92亿元(假设半年数据翻倍),占比约1.00%(2024年营收约292亿元)。
从研发投入的方向看,公司近年来重点布局**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多屏交互系统、高级辅助驾驶(ADAS)**等领域,这些技术与AR-HUD存在强协同性:
德赛西威的现有产品矩阵为AR-HUD的商业化落地提供了场景支撑:
尽管目前AR-HUD市场仍由外资品牌(如大陆集团、博世)主导,但德赛西威具备本地化服务、成本控制、快速响应的差异化优势:
随着国内车企(如比亚迪、蔚来、小鹏)纷纷推出搭载AR-HUD的车型(如比亚迪汉EV、蔚来ET7),AR-HUD市场渗透率正快速提升。根据艾瑞咨询预测,2025年国内AR-HUD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35%。
德赛西威作为智能座舱龙头,其AR-HUD技术储备有望转化为市场份额:
德赛西威凭借智能座舱全链条研发能力、持续的研发投入、与现有产品的强协同性,具备AR-HUD技术储备的基础。尽管目前公开信息未披露具体专利或专项投入,但从行业逻辑与公司战略看,其AR-HUD技术储备有望在未来2-3年实现商业化落地,成为公司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支撑。
(注:本报告未包含未公开的专利信息及专项研发投入数据,若需更详细分析,建议开启“深度投研”模式获取券商专业数据库信息。)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