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对亏损企业上市审核的严格性分析报告
一、引言
北交所作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国家级证券交易所,其上市审核体系既体现了“包容创新”的定位,也坚持了“风险可控”的底线。对于亏损企业而言,北交所并未完全关闭上市通道,但通过差异化标准设置、强化信息披露、聚焦未来盈利可行性等机制,构建了一套“严中有度”的审核框架。本文从上市标准门槛、额外审核要求、案例实践、与其他板块对比四个维度,系统分析北交所对亏损企业的审核严格性。
二、北交所亏损企业上市的核心标准:差异化门槛与隐性要求
根据《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修订)》,北交所设置了四套上市标准(见表1),其中标准三(侧重“研发投入+营业收入”)是亏损企业可能突破的主要路径。该标准要求:
- 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
- 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合计占最近三年营业收入比例不低于8%;
- 市值不低于15亿元(注:2024年修订后将市值要求从20亿元下调至15亿元,进一步放宽对亏损企业的市值门槛)。
(一)标准三的“非盈利包容性”与“结构性要求”
标准三未明确要求“净利润为正”,但通过“高营业收入”(3亿元)和“持续研发投入”(8%占比)的组合,筛选出具备规模化营收基础且坚持研发创新的亏损企业。例如,某生物医药企业因临床研发投入过大导致亏损,但年营业收入达到3.5亿元,研发投入占比12%,且市值满足15亿元要求,可通过标准三申请上市。
(二)隐性门槛:盈利可行性的“穿透式审核”
即使符合标准三的量化指标,北交所仍会对亏损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进行严格核查,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 亏损原因的“合理性”:亏损是否源于战略性投入(如研发、市场拓展),而非主营业务萎缩或管理不善。例如,若亏损由“研发费用同比增长50%”导致,且研发项目处于临床后期(如生物医药企业的III期临床试验),则更易被接受;若亏损由“主营业务收入下滑20%+成本管控不力”导致,则会被重点问询。
- 盈利路径的“可验证性”:企业需披露具体的盈利计划(如新产品上市时间、市场渗透目标、成本控制措施),并提供第三方验证(如券商研报对未来三年盈利预测的合理性分析、客户订单或意向协议)。例如,某新能源企业披露“2026年新产能释放后,毛利率将从当前的15%提升至25%,预计实现净利润5000万元”,若其产能建设进度符合预期(如已完成厂房封顶),则更易通过审核。
- 研发投入的“有效性”:北交所会核查研发投入的转化效率(如专利数量、技术成果产业化进度、产品竞争力)。例如,某半导体企业研发投入占比10%,但近三年仅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且核心产品仍依赖进口,则会被质疑“研发投入的必要性”。
三、信息披露要求:“全维度穿透”与“风险揭示充分性”
北交所对亏损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远高于盈利企业,强调“风险揭示的针对性”和“经营逻辑的透明度”,具体包括:
(一)亏损细节的“颗粒度”披露
企业需在招股说明书中逐项披露亏损的具体构成(如研发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的明细及增长原因),并说明“每项支出的战略意义”。例如,某互联网企业需披露“2024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40%”的原因(如拓展新市场的广告投放),以及“该投入对未来用户增长的预期贡献”(如预计2025年用户数增长30%)。
(二)风险提示的“具体化”要求
亏损企业需披露**“个性化风险”**,而非泛泛而谈。例如:
- 若亏损由“研发投入过大”导致,需提示“研发项目失败的风险”(如临床试验未达终点、技术被替代);
- 若亏损由“市场拓展费用过高”导致,需提示“市场份额增长不及预期的风险”(如竞争对手降价抢占市场);
- 若亏损由“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需提示“成本控制不力的风险”(如未签订长期原材料采购协议)。
北交所会对风险提示的“充分性”进行严格审核,若企业仅披露“本公司可能持续亏损”而未说明“具体原因及应对措施”,则会被要求补充披露。
四、案例实践:亏损企业上市的“成功路径”与“被否原因”
(一)成功案例:某生物医药企业(2024年上市)
- 基本情况:2023年亏损1.2亿元(主要因临床III期试验投入8000万元),2024年营业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50%),研发投入占比11%,市值18亿元。
- 审核关注点:交易所重点问询“临床III期试验的进度”(如已完成患者入组90%)、“新药上市后的市场空间”(如目标适应症患者人数100万,预计市场份额10%)、“未来盈利预测的合理性”(如券商预测2025年净利润3000万元)。
- 成功原因:企业提供了详细的临床进度报告(第三方CRO机构出具的验证报告)、明确的盈利路径(2025年新药上市后,预计收入增长60%),且风险提示充分(如“若临床试验失败,可能导致持续亏损”)。
(二)被否案例:某新能源企业(2025年申请被拒)
- 基本情况:2024年亏损8000万元(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上升),营业收入2.8亿元(未达到标准三的3亿元要求),研发投入占比7%(未达到8%要求)。
- 被否原因:1. 未满足量化标准:营业收入和研发投入均未达到标准三的要求;2. 亏损原因不合理:亏损由“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但企业未采取任何对冲措施(如签订长期采购协议),被质疑“成本管控能力不足”;3. 盈利路径不清晰:企业仅披露“未来将通过提高产品价格应对成本上涨”,但未提供“客户接受价格上涨的证据”(如未签订涨价协议)。
五、与其他板块的对比:北交所的“严中有度”
相较于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对亏损企业的审核更侧重“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但严格性并未降低(见表2):
| 维度 |
北交所 |
科创板 |
创业板 |
| 研发投入要求 |
最近三年合计占比≥8% |
最近三年合计占比≥15% |
最近三年合计占比≥5%(标准二) |
| 营业收入要求 |
最近一年≥3亿元 |
最近一年≥2亿元 |
最近一年≥1亿元(标准二) |
| 市值要求 |
≥15亿元 |
≥10亿元(标准四) |
≥50亿元(标准四) |
| 盈利可行性审核 |
聚焦“战略性亏损”与“可验证的盈利路径” |
聚焦“技术先进性”与“产业化能力” |
聚焦“成长型”与“商业模式创新性” |
注: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
六、结论:北交所对亏损企业的审核逻辑
北交所对亏损企业的上市审核严格但不僵化,核心逻辑是:
- 包容“战略性亏损”:允许因研发、市场拓展等战略性投入导致的亏损企业上市;
- 拒绝“经营性亏损”:对因主营业务萎缩、成本管控不力等导致的亏损企业,审核从严;
- 强调“风险可控”:通过强化信息披露、穿透式审核盈利可行性,确保投资者充分了解风险。
对于亏损企业而言,若想在北交所上市,需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 聚焦主业:确保营业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证明具备规模化运营能力;
- 坚持研发: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8%,并提供研发成果转化的证据(如专利、新产品);
- 清晰盈利路径:披露具体的盈利计划(如新产品上市时间、成本控制措施),并提供第三方验证;
- 充分风险提示:逐项披露亏损的原因及风险(如研发失败、市场份额增长不及预期),避免误导投资者。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修订)》《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及公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