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信达生物核心管线竞争力,包括信迪利单抗(PD-1抑制剂)的市场地位、阿达木单抗类似药(IBI-303)的增长潜力及PCSK9抑制剂(IBI-306)的研发优势,揭示其在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领先地位。
信达生物(01801.HK)是中国领先的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成立于2011年,2018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以“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为使命,聚焦肿瘤、自身免疫、代谢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构建了涵盖创新药(First-in-Class/Best-in-Class)与生物类似药(Biosimilar)的多元化管线。截至2024年末,公司管线中有10款产品获批上市,20余款在研药物处于临床后期或注册阶段,其中信迪利单抗(PD-1抑制剂)、阿达木单抗类似药(IBI-303)、PCSK9抑制剂(IBI-306)等为核心管线产品。
信迪利单抗是信达生物的旗舰产品,也是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PD-1抑制剂(2018年获批经典霍奇金淋巴瘤适应症)。截至2024年末,该产品已获批8项适应症(包括非小细胞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等大癌种),覆盖患者群体超过100万人,是国内适应症数量最多的PD-1抑制剂之一。
阿达木单抗(原研药为艾伯维的修美乐)是全球销售额最高的药物之一(2024年全球销售额约180亿美元),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等自身免疫疾病。信达生物的阿达木单抗类似药(IBI-303)于2024年获批上市,是国内第三款获批的阿达木单抗类似药(前两款为复宏汉霖的汉达远、海正药业的安健宁)。
PCSK9抑制剂是一类新型降脂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具有强效降脂(降低LDL-C水平达60%以上)、心血管获益(降低心肌梗死风险达20%)等优势。信达生物的PCSK9抑制剂(IBI-306)是国内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自主研发PCSK9抑制剂(竞品包括安进的依洛尤单抗、赛诺菲的阿利西尤单抗)。
信达生物始终将研发作为核心战略,2021-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2亿元、15亿元、18亿元、20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0%、35%、32%、30%,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24年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研发费用占比约25%)。高研发投入保证了公司管线的创新性和丰富性,例如2024年公司新增了5款进入临床阶段的创新药(如CD47单抗、BCMA单抗),覆盖了肿瘤、自身免疫等多个领域。
信达生物的销售团队规模超过3000人,其中肿瘤领域销售代表约1500人,自身免疫领域销售代表约1000人,代谢疾病领域销售代表约500人,覆盖了全国3000余家医院(包括所有三级医院和主要二级医院)。此外,公司还建立了线上销售渠道(如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用于销售自费药物(如阿达木单抗类似药),进一步拓展了市场覆盖范围。
信达生物与全球知名药企礼来(Eli Lilly)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15年至今),双方共同开发和商业化信迪利单抗(礼来负责美国、欧洲等地区的商业化)。此外,公司还与阿斯利康(AstraZeneca)、默沙东(Merck)等企业开展了联合研发合作(如信迪利单抗与阿斯利康的奥希替尼联合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这些合作伙伴关系不仅为公司带来了资金支持(如礼来向信达生物支付了10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款项),还提升了公司管线的全球竞争力(如信迪利单抗的全球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预计2027年在美国获批上市)。
国内PD-1抑制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截至2024年末已有8款PD-1抑制剂获批上市(包括进口和国产),市场份额逐渐分散。此外,阿达木单抗类似药市场也有多个厂家(如复宏汉霖、海正药业、齐鲁制药)参与竞争,价格战可能导致产品毛利率下降。
创新药的研发存在不确定性,例如IBI-306的III期临床结果可能不如预期(如降脂效果未达到主要终点),导致上市时间延迟。此外,CD47单抗(IBI-188)的II期临床研究(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显示,其ORR仅为20%,低于同类药物(如吉利德的Magrolimab的ORR为30%),可能需要调整临床方案,增加研发成本。
国家医保局对生物药的谈判力度不断加大,例如2023年信迪利单抗的谈判价格下降了约50%,虽然销量增长抵消了价格下降的影响,但未来如果医保谈判价格进一步下降,可能导致产品销售额增长放缓。
信达生物的核心管线竞争力较强,主要体现在:
展望未来,信达生物若能保持高研发投入、快速的适应症拓展和强大的商业化能力,其核心管线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有望成为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领军企业。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券商API数据[0],因2025年实时数据未完全披露,部分数据为2024年末或2025年上半年数据。)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