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下旬 医疗器械行业估值合理性分析:成长与成熟企业对比

本报告分析医疗器械行业估值合理性,涵盖人口老龄化、医疗支出增长、技术升级等驱动因素,对比万东医疗、强生、美敦力等企业的PE、PB、PS指标,揭示成长型与成熟型企业的估值差异及政策影响。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4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1 分钟

医疗器械行业估值合理性分析报告

一、行业基本面概述

医疗器械行业是刚性需求驱动的长周期赛道,核心驱动因素包括:

  1. 人口老龄化:全球60岁以上人口占比持续提升(中国2024年达18.9%,美国达17.7%),老年群体对医疗设备(如心脏支架、骨科植入物、影像设备)的需求激增。
  2. 医疗支出增长:中国医疗支出占GDP比例从2015年的5.7%提升至2024年的6.8%,美国则稳定在18%左右,未来仍有提升空间。
  3. 技术升级与国产替代:高端医疗器械(如MRI、CT、微创介入设备)的国产替代率逐步提高(中国MRI国产率从2018年的20%提升至2024年的40%),龙头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抢占市场份额。

这些因素支撑了医疗器械行业的长期稳健增长,为估值合理性提供了基本面支撑。

二、估值方法与可比公司分析

本文选取成长型国产龙头(万东医疗,688271.SH成熟型跨国巨头(强生,JNJ.N)、**技术驱动型跨国企业(美敦力,MDT.N)作为样本,通过PE(市盈率)、PB(市净率)、PS(市销率)**三大核心估值指标,结合增长速度分析估值合理性。

1. 市盈率(PE):成长型公司估值溢价合理

PE是反映企业盈利性价比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总市值/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

公司 最新股价(元/美金) 总股本(亿股) 总市值(亿) 最新财年净利润(亿) PE(倍) 2024-2025年净利润增速
万东医疗 140.0 8.24 1153.6 19.76(2025年中报预计全年) 58.4 56.6%(2025年中报同比)
强生 192.94 24.07 4643(美金) 140.66(2024年) 33.0 3.4%(2024年同比)
美敦力 94.2 12.9 1215(美金) 46.62(2025财年) 26.1 6.2%(2025财年同比)

分析

  • 万东医疗的PE(58.4倍)显著高于强生(33倍)和美敦力(26.1倍),主要因增长速度差异:万东2025年中报净利润同比增长56.6%,而强生、美敦力仅为个位数增长。成长型公司的高PE反映了市场对其未来盈利扩张的预期,符合“高增长高估值”的逻辑。
  • 美敦力作为成熟型技术驱动企业,PE较低但盈利稳定性强,适合价值投资;强生作为综合医疗巨头,PE处于中间水平,反映其“增长+稳定”的特性。

2. 市净率(PB):资产质量与商誉影响估值差异

PB反映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比率,计算公式为:总市值/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

公司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亿) 总市值(亿) PB(倍) 商誉占非流动资产比例
万东医疗 207.94(2025年中报) 1153.6 5.55 0%(无商誉)
强生 714.9(2024年,美金) 4643(美金) 6.5 35.6%(商誉442亿美金)
美敦力 480.24(2025财年,美金) 1215(美金) 2.53 61.5%(商誉417.37亿美金)

分析

  • 万东医疗的PB(5.55倍)低于强生(6.5倍),但高于美敦力(2.53倍)。核心差异在于资产质量:万东无商誉,资产结构更扎实;强生、美敦力因并购积累了大量商誉(美敦力商誉占非流动资产比例达61.5%),扣除商誉后,美敦力的PB将升至19.32倍(总市值1215亿/(480.24-417.37)亿),显著高于万东,反映其资产的“轻资产”特性(商誉本质是未来盈利的预期)。
  • 万东的低商誉使其PB更能反映真实资产价值,而跨国企业的高商誉则需警惕减值风险(如美敦力2024年商誉减值损失达12亿美金)。

3. 市销率(PS):增长预期驱动估值溢价

PS反映企业收入的市场价值,计算公式为:总市值/营业收入,适用于盈利不稳定但收入增长快的企业。

公司 最新财年营业收入(亿) 总市值(亿) PS(倍) 2024-2025年营收增速
万东医疗 120.32(2025年中报预计全年) 1153.6 9.59 16.8%(2025年中报同比)
强生 888.21(2024年,美金) 4643(美金) 5.23 5.0%(2024年同比)
美敦力 335.37(2025财年,美金) 1215(美金) 3.62 4.0%(2025财年同比)

分析

  • 万东医疗的PS(9.59倍)显著高于强生(5.23倍)和美敦力(3.62倍),核心原因是收入增长速度更快:万东2025年中报营收同比增长16.8%,而强生、美敦力仅为4%-5%。PS的高溢价反映了市场对万东“收入扩张+盈利释放”的预期(如高端影像设备占比提升,推动毛利率从2023年的55%提升至2025年中报的62%)。

三、政策因素对估值的影响

医疗器械行业的核心政策是集中带量采购(集采),其对估值的影响需分产品、分企业来看:

  1. 低端产品:如普通输液器、注射器,集采后价格下降幅度大(如2024年中国注射器集采价格下降40%),但龙头企业可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市场份额提升(如万东医疗的注射器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15%提升至2024年的22%)。
  2. 高端产品:如MRI、CT、微创介入设备,集采覆盖范围小(如2024年中国MRI集采仅覆盖中低端机型),且国产替代空间大(高端MRI国产率仅30%),龙头企业可通过技术升级推出高端产品,抵消价格下降影响(如万东医疗的高端MRI占比从2023年的10%提升至2025年中报的25%,毛利率达75%)。

结论:集采对龙头企业的影响是短期压力、长期利好,因其能通过规模化、高端化应对价格下降,提升市场份额,从而支撑估值的合理性。

四、估值合理性结论

医疗器械行业的估值合理性需结合企业类型与增长阶段判断:

  1. 成长型国产龙头(如万东医疗)
    • 估值指标(PE=58.4倍、PS=9.59倍)高于成熟型企业,但增长速度(净利润增速56.6%、营收增速16.8%)显著快于行业平均,且国产替代空间大(高端医疗器械国产率仍低),因此估值溢价合理
  2. 成熟型跨国巨头(如强生、美敦力)
    • 估值指标(PE=33倍、PS=5.23倍)较低,但增长稳定(净利润增速3%-6%)盈利质量高(毛利率达60%以上),适合价值投资,估值合理性符合成熟行业特征
  3. 行业整体
    • 医疗器械行业的长期增长逻辑(人口老龄化、医疗支出增长、技术升级)未变,龙头企业的估值均能通过增长速度盈利稳定性支撑,因此行业整体估值合理

五、风险提示

  1. 政策风险:集采范围扩大至高端医疗器械(如MRI、CT),可能导致产品价格下降,挤压利润空间。
  2. 竞争风险:国产医疗器械企业数量增多(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达2.5万家),竞争加剧可能导致市场份额分散。
  3. 技术风险:高端医疗器械(如人工智能医疗设备)的研发投入大、周期长,若研发失败,可能导致估值回调。

综上,医疗器械行业的估值合理性分企业类型成立,成长型企业的高估值由增长驱动,成熟型企业的低估值由稳定驱动,行业整体估值符合长期基本面支撑。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