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分析光伏行业短期供需失衡导致的估值压制,以及长期政策驱动下的增长潜力。对比国内外企业财务指标与估值,揭示投资机会与风险。
光伏行业作为清洁能源转型的核心赛道,长期受益于“双碳”目标(国内)、IRA法案(美国)、REPowerEU(欧盟)等政策驱动,全球装机量持续高增长。据IEA 2025年预测,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420GW(同比增长18%),其中中国贡献约55%(230GW),分布式光伏占比提升至58%(2024年为52%),成为增长主力。
但短期(2025年上半年)行业面临供需失衡压力:2024年全球组件产能达600GW,而需求仅350GW,导致组件价格从2024年的0.22美元/W跌至2025年上半年的0.16美元/W(硅料价格从30美元/kg跌至18美元/kg),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国内龙头如隆基绿能(601012.SH)、通威股份(600438.SH)2025年中报均出现亏损(隆基净利润-25.98亿元,通威-61.02亿元),主要因组件价格下跌导致毛利率收缩(隆基毛利率从2024年的21%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2%)。
| 企业 | 营收(亿元) | 净利润(亿元) | 毛利率 | ROE(%) | 经营现金流(亿元) |
|---|---|---|---|---|---|
| 隆基绿能(国内) | 328 | -25.98 | 12% | -7.6% | -4.84 |
| 通威股份(国内) | 405 | -61.02 | 8% | -13.5% | -19.51 |
| 晶科能源(国内) | 318 | -29.65 | 10% | -8.2% | -38.12 |
| First Solar(海外) | 278(美元) | 12.92(美元) | 44% | 16.2% | 12.18(美元) |
注:国内企业因组件价格下跌导致短期亏损,ROE为负;海外企业(如First Solar)受益于薄膜电池技术优势(转换效率22%,高于传统晶硅的20%)及美国IRA法案补贴(每瓦0.3美元),利润保持稳定增长。
国内企业因2025年上半年亏损,PE为负(隆基、通威、晶科均无正PE);海外企业如First Solar(FSLR.O)2024年净利润12.92亿美元,总股本1.075亿股,EPS约12.01美元,最新股价227.78美元,PE约18.96倍(处于成长股合理区间)。
| 企业 | 最新股价(元/美元) | 每股营收(元/美元) | PS(倍) | 历史均值(2021-2024) |
|---|---|---|---|---|
| 隆基绿能 | 19.04 | 4.33(328亿/75.78亿股) | 4.4 | 8.2 |
| 通威股份 | 22.87 | 9.00(405亿/45.02亿股) | 2.54 | 5.1 |
| 晶科能源 | 5.35 | 3.18(318亿/100.05亿股) | 1.68 | 4.8 |
| First Solar | 227.78 | 39.13(42.06亿/1.075亿股) | 5.82 | 7.5 |
结论:国内企业PS均低于历史均值(隆基较均值下跌46%,通威下跌50%),反映市场对短期利润下滑的悲观情绪;海外企业PS接近历史均值,因利润增长稳定。
光伏企业的长期价值取决于现金流稳定性。国内企业因产能扩张(2025年隆基计划新增50GW组件产能)和应收账款增加(隆基应收账款119亿元,同比增长23%),经营现金流紧张;而First Solar因海外市场回款周期短(平均3个月),经营现金流持续为正(2024年12.18亿美元),支撑其估值韧性。
国内企业因组件价格下跌导致短期亏损,PS处于历史低位(隆基4.4倍,通威2.54倍),但产能扩张(隆基2025年组件产能达100GW)和技术进步(N型电池渗透率从2024年的30%提升至2025年的45%,效率提升2%)将推动利润修复。若2026年组件价格回升至0.18美元/W(硅料价格稳定在18美元/kg),隆基净利润有望恢复至50亿元(同比增长296%),PS将回升至6倍(仍低于历史均值)。
海外企业如First Solar(FSLR.O)PE约18.96倍,对应2026年净利润增速(预计25%),估值合理;国内企业若利润修复至2024年水平(隆基净利润100亿元),PE将达14倍(19.04元/1.32元EPS),处于成长股合理区间(15-20倍)。
风险提示:组件价格持续下跌、海外贸易壁垒(如欧盟CBAM扩大覆盖)、技术进步不及预期。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