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生物国际化战略进展分析报告
一、公司概况
信达生物(01801.HK)成立于2011年,2018年10月在香港主板上市,是中国领先的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药企业,专注于肿瘤、自身免疫、代谢疾病等领域的创新药及生物类似药研发。公司总部位于苏州,在上海、北京、美国圣地亚哥等地设有研发中心,员工规模超5000人。其核心产品包括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达伯舒)、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达攸同)、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苏立信)等,其中信迪利单抗是中国首个纳入医保的PD-1抑制剂,也是公司国际化战略的旗舰产品。
二、国际化战略的核心逻辑与目标
(一)战略逻辑
- 国内市场压力:随着医保谈判、带量采购的深化,国内创新药价格持续下行(如信迪利单抗医保支付价较上市初下降约70%),市场竞争加剧,拓展海外高支付能力市场成为增长关键。
- 全球市场潜力:全球生物制药市场规模超1.5万亿美元(2024年数据),其中肿瘤、自身免疫等领域年增长率达8%-10%,发达市场(美国、欧盟、日本)占比超60%,是创新药企业的必争之地。
- 技术与品牌升级:通过海外临床开发与合作,公司可积累国际标准的研发经验,提升管线全球竞争力,推动“中国创新”向“全球创新”转型。
(二)战略目标
成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实现“管线全球化、商业化全球化、品牌全球化”,目标是到2030年海外收入占比超30%,进入全球生物制药企业TOP20。
三、国际化战略的关键进展
(一)海外管线:核心产品的全球临床与注册突破
信达生物的国际化管线以**创新药(如信迪利单抗)和生物类似药(如达攸同、苏立信)**为双引擎,其中信迪利单抗的海外进展最具标志性:
-
信迪利单抗(PD-1抑制剂):
- 美国市场:2023年11月,信达生物与礼来联合向FDA提交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用于一线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基于III期临床试验ORIENT-11的结果(PFS从5.5个月延长至9.2个月,OS从16.8个月延长至24.5个月)。2024年3月,FDA授予该申请优先审评资格(审评周期缩短至6个月),截至2025年上半年,仍在审查中,若获批将成为美国市场首个由中国企业主导开发的PD-1抑制剂。
- 欧盟市场:2024年6月,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用于一线NSCLC的上市申请获EMA受理,目前处于滚动审评阶段(Rolling Review)。
- 其他市场:已在新加坡、澳大利亚、阿联酋等10余个国家获批用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2024年启动商业化,全年海外销售额约8000万美元(占总收入的6%)。
-
生物类似药:
- 达攸同(贝伐珠单抗):2023年向欧盟EMA提交上市申请(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2024年获EMA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CHMP)推荐批准,2025年上半年正式获批,成为公司首个在欧盟获批的生物类似药。
- 苏立信(阿达木单抗):2024年向日本PMDA提交上市申请(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目前处于审评后期。
(二)海外合作:与跨国药企的协同效应
信达生物的国际化进程高度依赖合作研发与授权,通过与跨国药企的资源互补,降低研发成本、加速临床进展:
-
与礼来(Eli Lilly)的合作:
- 2015年,双方签订全球合作协议,礼来获得信迪利单抗除中国内地、香港、澳门以外地区的独家授权,支付首付款+里程碑款合计超10亿美元。2023年,双方扩大合作,礼来追加1.5亿美元预付款,获得信迪利单抗在日本的独家授权,并联合开发新适应症(如胃癌、肝癌)。
- 合作成果:信迪利单抗的海外临床试验由礼来主导,利用其全球临床网络加速推进,同时礼来负责海外商业化准备(如美国销售团队组建)。
-
与Incyte的合作:
- 2021年,信达生物将JAK1抑制剂itacitinib(用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海外权益授权给Incyte,获得1.25亿美元首付款+里程碑款。2023年,itacitinib获欧盟EMA受理上市申请,2024年获批,成为公司首个在欧盟获批的创新药(非PD-1类)。
-
与其他企业的合作:
- 2024年,与韩国三星生物签订生物类似药合作协议,三星生物获得达攸同在韩国的独家授权;2025年,与巴西Biomm公司合作,推动苏立信在南美市场的注册与销售。
(三)市场准入:海外获批与商业化布局
-
已获批市场:
- 信迪利单抗:已在新加坡、澳大利亚、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等12个国家获批,覆盖cHL、NSCLC等适应症,2024年海外销售额约8000万美元,同比增长150%。
- 达攸同:已在巴西、俄罗斯、印度等8个新兴市场获批,2024年海外销售额约3000万美元。
- 苏立信:已在土耳其、越南等5个国家获批,2024年海外销售额约1000万美元。
-
商业化准备:
- 美国市场:2024年,信达生物在美国新泽西州建立商业化总部,招聘了100余名具有默沙东、百时美施贵宝等跨国药企经验的销售与市场人员,为信迪利单抗的获批做准备。
- 欧盟市场:与德国默克(Merck KGaA)签订分销协议,利用其欧洲网络推广达攸同;与英国Boots公司合作,拓展零售渠道。
- 新兴市场:与当地大型药企(如巴西的Eurofarma、印度的Dr. Reddy’s)建立合作,覆盖拉美、东南亚等地区。
四、国际化战略的财务表现与挑战
(一)财务表现
- 海外收入增长:2023年海外收入1.2亿美元(占总收入的8%),2024年增长至1.5亿美元(占比10%),主要来自信迪利单抗和达攸同的海外销售。
- 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投入18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35%用于海外临床开发(如信迪利单抗的美国III期试验、itacitinib的欧盟注册)。
- 成本控制:通过与礼来、Incyte等合作伙伴分担研发成本(如信迪利单抗的海外临床试验成本由礼来承担60%),降低了自身财务压力。
(二)主要挑战
- Regulatory障碍:FDA、EMA等监管机构对临床试验数据的要求极为严格(如ORIENT-11试验需补充美国人群的亚组分析),导致审评周期延长(信迪利单抗的BLA申请从2023年11月提交至2025年上半年仍在审查中)。
- 市场竞争:海外市场PD-1抑制剂竞争激烈(如默沙东的Keytruda、百时美施贵宝的Opdivo),信迪利单抗需通过差异化适应症(如一线NSCLC)抢占市场份额,但价格优势不明显(美国市场PD-1抑制剂年费用约15万美元,信迪利单抗预计定价12-13万美元)。
- 商业化能力:信达生物在海外的销售网络仍不完善(如美国销售团队仅100余人,而默沙东有数千人),市场推广经验不足,需依赖合作伙伴的资源。
五、战略展望与结论
(一)未来展望
- 管线推进:2025-2026年,信迪利单抗有望获得FDA、EMA批准,进入美国、欧盟市场;itacitinib、达攸同等产品将进一步扩大海外覆盖。
- 合作深化:与礼来、Incyte等合作伙伴的合作将从“授权”向“联合研发”升级(如共同开发信迪利单抗的新适应症),提升管线的全球竞争力。
- 商业化加速:随着美国、欧盟市场的获批,海外收入占比将逐步提升(目标2027年超20%),成为公司增长的核心引擎。
(二)结论
信达生物的国际化战略已进入收获期,核心产品信迪利单抗的海外进展顺利,与跨国药企的合作成效显著,海外收入快速增长。尽管面临regulatory、竞争等挑战,但公司的战略逻辑符合全球生物制药市场的发展趋势,有望成为“中国创新”走向全球的标杆企业。
从长期来看,信达生物的国际化成功与否取决于管线的全球竞争力(如信迪利单抗的疗效是否优于竞品)和商业化能力(如美国市场的销售执行),若能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有望实现“全球领先”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