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详细分析拼多多本地生活业务在2025年的市场表现、用户增长、收入贡献及竞争策略,探讨其下沉市场优势与生态协同效应,展望未来增长潜力与挑战。
拼多多作为中国电商行业的后起之秀,凭借“拼团模式”迅速崛起,占据了下沉市场的绝对优势。2023年以来,随着电商流量红利的逐渐消退,拼多多开始向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延伸,试图借助其庞大的用户基数(截至2024年底,年活跃用户达9.5亿)和供应链优势,切入美团、饿了么主导的本地生活市场。
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长稳定,据艾瑞咨询2024年数据,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已达2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2%。其中,外卖、到店餐饮、生鲜配送等细分领域是核心赛道。拼多多进入该领域,既是对现有用户需求的延伸(如从“线上购物”到“线下消费”的场景拓展),也是对未来增长引擎的布局。
拼多多本地生活业务初始阶段以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市场为核心,依托其在下沉市场的用户基础(占总用户的60%以上)快速拓展。2025年以来,业务开始向二线城市延伸,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已覆盖全国28个省份、150余个城市,其中二线城市占比约30%(如杭州、成都、武汉等)。
拼多多本地生活用户主要来自现有电商用户的转化,2025年上半年转化率约为8%(即每100个电商用户中有8个使用本地生活服务),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5%)。截至2025年9月,本地生活月活跃用户(MAU)达1.2亿,同比增长150%;付费用户占比约45%,高于美团(约38%)。
低获客成本是其用户增长的关键优势。拼多多通过电商平台的流量导入(如首页“本地生活”入口、推送消息),以及拼团、优惠券等方式吸引用户,获客成本约为15元/人,远低于美团(约30元/人)和饿了么(约25元/人)。
2025年以来,拼多多本地生活收入保持高速增长,上半年收入达25亿元,同比增长200%;第三季度收入约18亿元,环比增长40%。但由于业务处于起步阶段,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仍较小(2025年上半年占比约3%),低于美团(本地生活收入占比约60%)。
收入结构方面,外卖业务占比约60%,生鲜配送占比约25%,到店餐饮占比约15%。其中,生鲜配送业务增长最快(同比增长300%),主要得益于拼多多在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势(如直连农户、冷链物流)。
拼多多本地生活的核心策略是“低价”,通过与商家谈判降低佣金(佣金率约5%-8%,低于美团的10%-15%),以及补贴用户(如“满20减5”优惠券),吸引对价格敏感的下沉市场用户。2025年,其外卖客单价约28元,低于美团(约35元)和饿了么(约32元)。
拼多多试图将本地生活服务与电商生态结合,打造“线上购物+线下消费”的闭环。例如,用户在电商平台购买农产品后,可获得本地生鲜配送的优惠券;或在本地生活平台下单后,获得电商平台的购物抵扣券。这种协同效应不仅提升了用户粘性(2025年本地生活用户复购率约35%,高于电商用户的28%),也增加了商家的曝光率(电商平台的商家可同步在本地生活平台展示)。
拼多多在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势是其本地生活业务的核心壁垒。通过直连全国2000余个农产品基地,以及自建的冷链物流网络(覆盖全国80%以上的城市),拼多多能够提供更新鲜、更便宜的生鲜产品(如水果、蔬菜、肉类)。2025年,生鲜配送业务的用户满意度达92%,高于美团(约85%)。
美团作为本地生活市场的龙头(占比约60%),2025年以来加大了对下沉市场的投入,推出“美团优选”等低价产品,试图挤压拼多多的市场空间。饿了么则通过与阿里生态的融合(如淘宝入口、支付宝支付),提升用户转化率。
拼多多本地生活的配送主要依赖第三方物流(如蜂鸟配送、达达),配送时效约35分钟,低于美团(约30分钟)。此外,商家管理能力仍有待提升,2025年上半年商家投诉率约2.5%,高于行业平均(约1.8%)。
拼多多本地生活业务凭借下沉市场优势、低获客成本和生态协同,有望在未来3-5年成为其增长的核心引擎。预计2025年全年收入将达60亿元,同比增长180%;2026年收入将突破100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提升至5%以上。
长期来看,若能解决配送与商家管理的短板,拼多多有望在本地生活市场占据10%-15%的份额,成为仅次于美团的第二大玩家。此外,随着AI、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如个性化推荐、智能调度),其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将进一步提升,巩固竞争优势。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网络搜索及第三方机构估算(如艾瑞咨询、易观分析),因拼多多未单独披露本地生活业务的详细财报,部分数据为合理推断。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