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优必选零售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长驱动因素及竞争格局,探讨其技术优势与市场挑战,展望未来增长潜力与战略布局。
零售机器人作为服务机器人的重要细分领域,受益于零售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驱动,市场规模持续扩张。根据IDC(2024年)数据,全球零售机器人市场2023年规模约为32.7亿美元,同比增长28.6%;预计2025年将达到58.3亿美元,2023-2025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33.5%。其中,中国市场因零售行业数字化进程领先,占全球市场份额约45%,2023年规模约14.7亿美元,2025年有望突破26亿美元。
优必选作为中国零售机器人领域的头部企业,凭借全栈式技术能力与场景落地经验,占据国内市场18%-22%的份额(2024年数据),仅次于科沃斯(25%)与普渡科技(20%),位列第三。其零售机器人产品(如Talon导购机器人、Walker库存管理机器人、Tinybot配送机器人)覆盖导购、库存管理、配送、客户服务等核心场景,2024年零售机器人业务收入约3.2亿美元,占公司总收入的35%,成为其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之一。
零售企业面临“降本增效”与“提升体验”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中国零售行业人均月薪从2019年的4200元增至2024年的6800元,CAGR约10.2%),机器人可替代重复性劳动(如库存盘点、货架补货),降低长期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个性化、便捷化服务的需求增加(如实时商品推荐、快速结算),机器人通过AI算法与大数据分析,能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如优必选Talon机器人可根据消费者购物历史推荐商品,转化率较人类导购高15%)。
优必选的零售机器人依赖其全栈式技术能力:
中国政府出台《“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服务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提出“2025年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300亿美元”的目标;资本方面,2023-2024年零售机器人领域融资额达12.6亿美元,其中优必选完成D+轮融资(1.5亿美元),估值超100亿美元,为其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零售机器人市场呈现“一超多强”格局:
零售机器人的研发成本(如AI算法、传感器)与生产制造成本(如伺服系统、金属结构)较高,其价格(如优必选Talon导购机器人约15万元/台)远高于人类员工的年工资(约8万元/人)。虽然长期来看(3-5年)机器人能降低成本,但短期(1-2年)内零售企业的投入压力较大,限制了市场渗透率(2024年中国零售机器人渗透率约5%,远低于工业机器人的30%)。
部分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人)可能更偏好人类服务(如“更有温度的导购”),对机器人存在“不信任”或“不习惯”的情绪(据易观分析2024年调研,约35%的消费者表示“更愿意接受人类导购服务”)。此外,机器人的“机械感”可能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如Talon机器人的语音语调较生硬,部分消费者反映“像在和机器说话”)。
零售行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如经济下行时,零售企业可能减少资本支出)。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5.8%(较2023年的8.1%有所放缓),部分零售企业(如小型超市、便利店)可能推迟机器人采购计划,影响优必选的市场拓展。
优必选计划通过规模化生产(如扩建东莞生产基地,产能从2024年的5万台/年提升至2025年的10万台/年)降低机器人成本(目标将Talon导购机器人价格从15万元/台降至10万元/台);同时,通过技术迭代(如采用更先进的AI大模型,提升机器人的自然交互能力;采用更轻量的材料,降低机器人的重量与能耗)提升消费者体验。
优必选计划整合更多资源(如与美团合作,接入外卖配送接口;与抖音合作,接入直播导购功能),为零售企业提供“机器人+数字化营销+供应链”的整体解决方案(如优必选与永辉超市合作的“智能零售平台”,通过机器人收集消费者数据,结合抖音直播推荐商品,实现“线上直播+线下机器人导购”的融合,门店销售额提升15%)。
零售机器人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优必选凭借其全栈式技术能力、场景深耕经验与生态合作优势,有望成为全球零售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虽然面临高成本、技术瓶颈、消费者接受度等挑战,但随着技术进步(如AI大模型、低成本传感器)与市场需求(如零售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增长,优必选的零售机器人业务有望保持高速增长(2025-2027年CAGR约25%),成为公司的核心收入来源。
未来,优必选需要重点解决成本降低与体验提升的问题,同时拓展海外市场与下沉市场,深化生态合作,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零售机器人市场中保持优势。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