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集团养殖业务收入财经分析报告,涵盖生猪、家禽、水产养殖三大板块,2025年三季度收入80亿元,同比增长15%。报告分析其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成本控制及未来增长潜力。
海大集团(002311.SZ)作为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立于1998年,总部位于广东广州,业务涵盖饲料、养殖、动保、粮食贸易等领域。其中,饲料业务为核心营收来源(占比约70%),养殖业务为重要增长极(占比约10%),动保业务为配套支撑(占比约5%)。截至2025年三季度,公司总资产达508.16亿元,总股本16.64亿股,是国内水产饲料行业的领军企业(市场份额约15%),同时在生猪养殖领域处于快速扩张期。
海大集团的业务布局以“饲料+养殖+动保”为核心,形成了产业链一体化的竞争优势。其中,养殖业务主要包括生猪、家禽、水产养殖三大类,以生猪养殖为重点(占养殖业务收入的60%以上),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规模化模式,聚焦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南方主产区。
根据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0])及2024年年报数据([0]),海大集团养殖业务的收入及利润贡献逐步提升,具体分析如下:
海大集团养殖业务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产业链一体化及成本控制能力,具体表现为:
公司饲料产能达2000万吨/年,养殖业务所需饲料90%以上由自身供应,饲料成本比外购低5%-10%(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60%以上)。例如,2025年三季度,公司饲料销售均价为3800元/吨,而外购饲料均价为4200元/吨,养殖业务因此节省成本约4亿元。
公司拥有一支由200名博士、硕士组成的研发团队,专注于饲料配方、养殖技术、疫病防控等领域。例如:
公司生猪养殖基地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省份,单基地产能达10万头/年,规模化养殖降低了人工成本(比散养低20%)、管理成本(比散养低15%)和采购成本(比散养低10%)。
国内水产养殖行业年增长率约5%,市场规模约3000亿元。海大集团的水产饲料市场份额约15%,领先于通威股份(10%)、牧原股份(8%)等同行,是国内水产养殖领域的领军企业。
国内生猪市场规模约1.5万亿元,年出栏量约7亿头。海大集团的生猪市场份额约0.5%(2024年出栏量300万头),处于第二梯队,但增长速度较快(2024年出栏量同比增长2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0%)。
2025年上半年,由于禽肉供过于求(市场供应量同比增长15%),价格下跌至12元/公斤(2024年为18元/公斤),公司禽屠宰业务亏损约2亿元,影响了养殖业务的整体利润。
非洲猪瘟、禽流感等疫情可能导致养殖成本上升、出栏量下降。例如,2024年非洲猪瘟疫情导致公司生猪出栏量减少约10%(30万头),损失约6亿元。
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波动较大,2025年三季度玉米价格同比上涨15%(至2800元/吨),豆粕价格同比上涨20%(至4500元/吨),增加了饲料成本,挤压了养殖业务的利润空间(净利润率下降约1个百分点)。
环保政策要求养殖企业加强污染治理,增加了环保投入。例如,公司2025年三季度环保支出约1.5亿元(同比增长30%),主要用于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粪便处理设施。
海大集团计划通过产能扩张、技术升级、产业链延伸等措施,提升养殖业务的收入占比和利润贡献,具体目标如下:
海大集团的养殖业务是公司的重要增长极,具有产业链一体化、成本控制、技术优势等竞争优势。虽然面临禽肉价格波动、疫情风险、原料价格波动等挑战,但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技术升级,养殖业务的收入占比和利润贡献将逐步提升。
预计2025年全年,公司养殖业务收入约120亿元(占总收入的10.5%),净利润约15亿元(占总净利润的33.2%);2026年,养殖业务收入将达到180亿元(占总收入的15%),净利润约25亿元(占总净利润的40%),成为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
对于投资者而言,海大集团的养殖业务具有高增长、高盈利的特点,是公司未来股价上涨的重要驱动因素。建议关注公司生猪出栏量、饲料自给率、技术研发投入等指标的变化。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