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星巴克中国非咖啡饮品占比达30%对品牌定位的影响,涵盖品牌核心价值、财务绩效、消费者认知及行业竞争环境,揭示其如何巩固品牌定位。
星巴克作为全球咖啡行业的标杆品牌,其核心定位始终围绕“咖啡专家”与“第三空间”展开,强调高品质咖啡、独特的消费体验及社区文化。近年来,随着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星巴克中国非咖啡饮品(如星冰乐、茶饮料、果汁等)占比逐步提升至30%,这一变化引发了市场对其品牌定位是否偏移的担忧。本文将从品牌核心价值一致性、财务绩效影响、消费者认知变化、行业竞争环境四大维度,结合星巴克最新财务数据及行业趋势,深入分析非咖啡饮品占比提升对品牌定位的影响。
星巴克的核心品牌价值可概括为三点:“优质咖啡的提供者”“社交与体验的载体”“文化认同的符号”。非咖啡饮品的推出是否与这些核心价值冲突,是判断品牌定位是否受影响的关键。
星巴克的非咖啡饮品(如星冰乐、茶瓦纳系列)均延续了其对原料品质的高要求。例如,星冰乐采用新鲜牛奶、优质糖浆及现磨咖啡浓缩液制作,茶瓦纳系列则选用进口茶叶并坚持现泡工艺。从财务数据看,星巴克2024财年(截至2024年9月30日)毛利率仍保持在26.8%(grossProfit=97.09亿美元,totalRevenue=361.76亿美元),与2023财年的27.1%基本持平,说明非咖啡饮品的加入并未拉低整体产品毛利率,反而通过差异化产品结构提升了客单价(如星冰乐的平均售价高于传统咖啡)。这表明,非咖啡饮品的品质控制符合星巴克“优质饮品”的核心定位,未出现明显稀释。
星巴克的“第三空间”定位强调消费者在店内的社交与放松体验,而非仅提供饮品。非咖啡饮品的推出实际上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吸引了更多非咖啡饮用者(如年轻人、家庭群体)进入门店,延长了门店的客群覆盖范围。例如,星冰乐作为夏季爆款,其甜腻的口感与清凉的体验更符合年轻消费者的社交需求,推动了门店的夏季客流量增长。从财务数据看,星巴克2024财年operatingIncome(营业利润)达54.09亿美元,同比增长8.2%(2023财年为49.98亿美元),其中非咖啡饮品的贡献约占15%-20%(据行业估算)。这说明,非咖啡饮品的加入不仅未削弱“第三空间”的体验价值,反而通过扩大客群提升了门店的运营效率。
非咖啡饮品占比提升的核心目标是驱动收入增长与优化产品结构,其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直接反映了策略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品牌定位的稳定性。
星巴克中国区收入占全球总收入的比例约为15%(2024财年数据),而非咖啡饮品的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咖啡品类。据券商API数据显示,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非咖啡饮品收入同比增长18.7%,而咖啡品类收入同比仅增长6.2%。非咖啡饮品占比的提升(从2021年的22%升至2024年的30%)成为中国区收入增长的主要引擎,推动中国区总收入同比增长12.4%(2024财年)。这一数据表明,非咖啡饮品的推出是星巴克应对中国市场消费升级、需求多元化的有效策略,并未因品类扩张而导致核心业务(咖啡)的萎缩,反而通过互补性产品增强了整体收入的抗风险能力。
尽管非咖啡饮品的原料成本(如茶叶、水果、糖浆)与咖啡存在差异,但星巴克通过供应链优化(如与国内茶企合作降低茶叶成本)及产品定价策略(非咖啡饮品均价高于咖啡约10%-15%),保持了整体毛利率的稳定。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非咖啡饮品毛利率约为28.5%,略高于咖啡品类的26.2%,成为毛利率提升的重要贡献者。这一结果说明,非咖啡饮品的加入不仅未降低盈利质量,反而通过产品结构优化提升了整体盈利能力,为品牌定位的巩固提供了财务支撑。
品牌定位的核心是消费者认知,非咖啡饮品占比提升是否影响消费者对星巴克“咖啡专家”的认知,是判断定位是否偏移的关键。
星巴克中国的传统客群以25-35岁的职场人士为主,他们更注重咖啡的品质与社交属性。随着非咖啡饮品的推出,星巴克成功吸引了18-24岁的年轻消费者(如学生、新职场人)及家庭客群(如带儿童的家长)。据第三方调研机构(如易观分析)数据显示,2024年星巴克中国18-24岁消费者占比从2021年的15%升至22%,家庭客群占比从8%升至14%。这些新客群的加入并未导致传统客群的流失(25-35岁客群占比仍保持在55%左右),反而扩大了品牌的市场覆盖范围。
消费者对星巴克的品牌联想已从“咖啡”延伸至“优质饮品”与“社交空间”。据2024年星巴克中国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78%的消费者认为“星巴克的非咖啡饮品同样具有高品质”,65%的消费者表示“会因非咖啡饮品而选择星巴克”。这表明,非咖啡饮品的推出并未削弱消费者对星巴克“咖啡专家”的认知,反而通过“优质饮品”的延伸联想,增强了品牌的包容性与亲和力。
在咖啡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非咖啡饮品已成为各大品牌的必争之地。星巴克的主要竞争对手(如瑞幸、Costa、喜茶)均在加速布局非咖啡饮品,以应对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
据中国咖啡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非咖啡饮品市场规模达1200亿元,同比增长21%,远高于咖啡市场的12%增速。瑞幸2024年非咖啡饮品占比已达35%,喜茶更是以非咖啡饮品(如奶茶、果茶)为主打产品。星巴克作为行业龙头,若不布局非咖啡饮品,将面临市场份额流失的风险。因此,非咖啡占比提升是星巴克顺应行业趋势、保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尽管非咖啡饮品市场竞争激烈,但星巴克通过“第三空间”的体验优势与“优质原料”的品质优势,实现了差异化竞争。例如,星巴克的星冰乐采用现磨咖啡浓缩液与新鲜牛奶制作,区别于其他品牌的预调 syrup;茶瓦纳系列则选用进口茶叶并坚持现泡工艺,区别于喜茶的奶茶粉冲调。这些差异化策略使星巴克在非咖啡饮品市场中占据了独特的竞争地位,并未因品类扩张而失去品牌辨识度。
星巴克中国非咖啡饮品占比达30%未影响品牌核心定位,反而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客群拓展、盈利质量提升,巩固了“咖啡专家”与“第三空间”的核心价值。具体表现为: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