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东鹏饮料跨界植物蛋白饮料市场的业务布局、行业环境、竞争格局及财务影响,探讨其作为新进入者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东鹏饮料(605499.SH)作为中国功能饮料龙头企业(旗下“东鹏特饮”占据功能饮料市场约15%份额),近年来逐步拓展产品边界,尝试进入植物蛋白饮料领域。本文从公司业务布局、行业市场环境、竞争格局、财务影响及风险因素五大维度,对东鹏特饮植物蛋白饮料业务进行系统分析。
东鹏饮料的核心业务为功能饮料(占2024年营收约92%),产品包括经典东鹏特饮、0糖特饮、能量棒等。2023年起,公司开始探索植物蛋白饮料领域,推出**“东鹏植物优蛋白”**系列产品(包括大豆蛋白、坚果蛋白两款),定位“健康功能型植物蛋白饮料”,目标客群为注重健康、追求轻能量的年轻消费者。
从渠道布局看,东鹏植物蛋白饮料依托公司现有线下渠道(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的便利店、超市、餐饮终端)及线上平台(天猫、京东旗舰店)进行推广,借助“东鹏特饮”的品牌知名度实现快速触达。截至2024年末,该系列产品占公司总营收比例约1.2%,处于培育期。
根据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2024年数据,中国植物蛋白饮料市场规模约820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较2020-2022年(年均8%)有所放缓,但仍高于软饮料行业整体增速(约3%)。预计2025-2027年,市场规模将保持**5%-6%**的复合增长率,主要驱动因素包括:
植物蛋白饮料市场呈现“寡头垄断+区域品牌”的格局:
东鹏饮料作为新进入者,其优势在于渠道协同(现有功能饮料渠道可复用)和品牌认知(“东鹏特饮”的年轻客群与植物蛋白饮料的目标客群高度重叠);劣势在于产品研发积累不足(缺乏植物蛋白饮料的核心技术,如蛋白提取、口感优化)和品牌联想弱(消费者对“东鹏”的认知仍集中在功能饮料,需重新建立植物蛋白饮料的品牌形象)。
由于植物蛋白饮料占比极低(2024年约1.2%),短期内对公司财务表现的影响有限。但需关注成本控制:植物蛋白饮料的原材料(如大豆、坚果)价格波动较大(2024年大豆价格同比上涨10%),若产品销量未达预期,可能导致该业务板块亏损。
若东鹏植物蛋白饮料能实现10%的市场份额(对应约80亿元营收),将成为公司第二大营收来源(仅次于功能饮料),显著提升营收多样性(降低功能饮料单一业务的风险)。此外,植物蛋白饮料的毛利率(约35%-40%)高于功能饮料(约30%-35%),若销量增长,将推动公司整体毛利率提升。
第一梯队企业(伊利、蒙牛)凭借资金、研发优势,不断推出新产品(如伊利“植选0糖高蛋白”),挤压新进入者的市场空间;区域品牌(如燕塘)则依托本地化渠道优势,占据下沉市场份额,东鹏饮料需通过差异化定位(如“功能型植物蛋白饮料”)突破竞争。
植物蛋白饮料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口感与营养,若东鹏饮料无法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创新产品(如“添加能量因子的植物蛋白饮料”),可能导致产品滞销,影响品牌形象。
大豆、坚果等原材料占植物蛋白饮料成本的40%-50%,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如受俄乌冲突影响),将导致公司成本上升,挤压利润空间。
东鹏饮料进入植物蛋白饮料领域,是产品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符合健康消费趋势。但需解决以下问题:
若能有效执行上述策略,东鹏植物蛋白饮料有望成为公司未来3-5年的增长引擎,推动公司从“功能饮料龙头”向“健康饮料综合服务商”转型。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