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理想汽车研发投入规模、结构及效率,指出其短期销量转化足够但长期技术储备不足,需增加纯电与电池技术投入以应对未来竞争。
理想汽车(LI.NASDAQ)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NEV)赛道的“增程龙头”,其研发投入的规模与效率直接决定了企业在智能电动化时代的长期竞争力。本文通过研发投入强度、战略匹配度、产出转化效率三大维度,结合行业对比与公开信息,对理想汽车研发投入的“足够性”进行系统评估。
根据理想汽车2021-2023年财报[0],其研发投入从2021年的18.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2.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72.6%,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但从研发投入强度(研发费用/营业收入)来看,2023年该指标仅为6.1%,显著低于行业头部企业:
理想汽车的投入强度处于行业中下游水平,主要因公司采用“增程+智能驾驶”的差异化路线,前期依赖增程技术的低成本优势快速起量,导致研发资源向量产化倾斜而非技术攻坚。
理想汽车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计划将研发投入提升至80亿元,目标研发强度达到8%(接近特斯拉水平)。这一规划旨在弥补此前在**高压纯电平台、4680电池、城市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等核心技术上的积累不足。
理想汽车的研发投入高度集中于增程动力系统与智能驾驶算法两大核心领域(占比超70%[0]),符合其“增程+智能”的差异化战略:
尽管增程技术领先,但理想汽车在高压纯电平台与电池核心技术上的投入仍显薄弱:
理想汽车的研发投入直接转化为了市场业绩:
尽管短期销量表现亮眼,但研发投入的长期技术储备不足已开始显现:
将理想汽车与新势力三强(蔚来、小鹏、理想)及特斯拉对比,其研发投入呈现“规模增长快、强度适中、效率分化”的特征:
| 企业 | 2023年研发投入(亿元) | 研发强度(%) | 2023年销量(万辆) | 销量转化率(万辆/亿元研发) |
|---|---|---|---|---|
| 特斯拉 | 188.5 | 7.9 | 181.4 | 0.96 |
| 蔚来 | 103.2 | 12.3 | 12.2 | 0.12 |
| 小鹏 | 58.1 | 15.1 | 10.3 | 0.18 |
| 理想 | 52.1 | 6.1 | 37.6 | 0.72 |
数据来源:各公司2023年财报[0]
理想汽车的“销量转化率”(0.72万辆/亿元研发)显著高于蔚来(0.12)与小鹏(0.18),说明其研发投入的短期市场转化效率更高;但研发强度(6.1%)低于特斯拉(7.9%)与蔚来(12.3%),意味着其长期技术储备可能不足。
理想汽车的研发投入在短期销量转化上是足够的,但在长期技术壁垒构建上仍显不足:
理想汽车需调整研发投入结构,增加纯电与电池技术的投入占比(目标提升至30%以上),同时加快智能驾驶算法的迭代速度(如缩短城市NOA覆盖周期),以构建长期技术壁垒。
(注:本文数据基于理想汽车2021-2023年公开财报及行业公开信息,2024-2025年数据因工具限制未获取到最新值,分析存在一定局限性。)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