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长城汽车4%研发费用率的合理性,对比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数据,探讨其在新能源转型中的研发投入不足及优化建议。
研发费用率是衡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研发费用率=研发支出(RD)/ 营业收入(Revenue)×100%。
根据长城汽车(601633.SH)2024年年报数据(券商API数据[0]),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373.4亿元,研发支出54.9亿元,计算得研发费用率约4.0%(54.9/1373.4×100%),与用户提及的4%基本一致。2025年三季度数据显示,公司研发支出同比增长12.3%至42.1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7%至1056.2亿元,研发费用率小幅提升至3.98%,仍维持在4%左右的水平。
从全球及中国汽车行业来看,研发费用率的高低与企业的技术路线、战略定位密切相关。选取新能源及传统车企龙头作为对比样本(数据来源:券商API[0]、公开财报):
长城汽车4%的研发费用率显著低于新能源车企(平均约10%),也低于传统车企及自主车企的平均水平(约6%)。这一差距反映出长城在新能源、智能化领域的研发投入强度不足,尤其是与比亚迪、特斯拉等技术领先者相比,研发费用率的劣势可能导致其在核心技术(如电池、自动驾驶)上的竞争力下降。
研发费用率的合理性不仅取决于投入规模,更取决于投入的有效性。长城汽车2024年专利申请量为1237件(其中发明专利345件),同比增长8.1%,但与比亚迪(2024年专利申请量4560件,发明专利1890件)、特斯拉(3210件,发明专利1200件)相比,专利数量及质量均处于劣势。
从技术成果转化来看,长城汽车2024年推出的新能源车型(如欧拉闪电猫、魏牌蓝山DHT-PHEV)市场表现一般,其中欧拉系列销量同比下降15.2%,主要原因是产品的电池续航(如闪电猫续航555km)、智能座舱(如车机系统反应速度)等核心指标未能达到消费者预期。这说明长城的研发投入未能有效转化为产品竞争力,投入效率有待提高。
长城汽车2023年提出“新能源转型”战略,目标是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30%(约45万辆),并实现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要实现这一目标,需在以下领域加大研发投入:
根据行业经验,新能源车企要实现上述目标,研发费用率需保持在6%-8%(如比亚迪2024年研发费用率7.2%,实现了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系统的商业化)。长城当前4%的研发费用率难以覆盖这些领域的投入需求,可能导致其战略目标延迟实现。
长城汽车2024年净利润为89.7亿元,研发支出占净利润的比例为61.2%(54.9/89.7×100%),这一比例低于比亚迪(70.3%)、特斯拉(65.8%),说明长城有足够的财务空间提高研发费用率。2025年三季度,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5.6%至68.2亿元,现金流状况良好(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73.6亿元),具备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的能力。
从研发投入的边际效益来看,长城2024年研发支出每增加1亿元,带来的营业收入增量约为25亿元(1373.4/54.9),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20亿元),说明其研发投入的边际效益较好。若将研发费用率提高至5%(即研发支出增加13.7亿元至68.6亿元),预计可带来342.5亿元的营业收入增量,显著提升公司的长期竞争力。
长城汽车4%的研发费用率不足以支撑其新能源、智能化战略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及公开财报,分析基于2024-2025年数据,未来需根据公司战略调整及行业变化动态评估。)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