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新能源车占比达30%的财经意义分析
一、引言
长城汽车作为中国传统燃油车龙头企业,自2020年启动新能源战略以来,通过“欧拉”(小型新能源汽车)、“魏牌”(中高端新能源SUV)等品牌布局,逐步推进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2025年,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30%,这一数据不仅是其战略转型的关键里程碑,更对财务结构、行业竞争力、估值逻辑及风险抵御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占比的财经意义。
二、战略转型的里程碑:从“燃油车依赖”到“新能源主导”
长城汽车的新能源转型始于2020年欧拉品牌的成立,旨在应对燃油车市场萎缩(2024年中国燃油车销量占比降至78%)及新能源市场增长(2024年新能源渗透率达22%)的行业趋势。2025年新能源车占比达30%,标志着其转型进入“收获期”:
- 产品矩阵完善:欧拉品牌覆盖小型新能源汽车(如欧拉好猫),魏牌聚焦中高端新能源SUV(如魏牌蓝山DHT-PHEV),形成了“高低搭配”的产品布局,覆盖不同细分市场需求;
- 市场份额提升:30%的占比高于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平均渗透率(约25%),说明长城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已超越行业平均水平,成为其未来增长的核心引擎。
三、财务结构优化:新能源成为主要利润来源
新能源车占比达30%,对长城汽车的财务结构产生了根本性改变:
- 收入结构多元化:2025年三季度,长城汽车总营收为1535.82亿元(数据来源:券商API[0]),其中新能源汽车收入约460.75亿元(占比30%)。假设新能源车型毛利率为18%(高于燃油车的10%-12%),则新能源业务贡献的毛利润约为82.94亿元,占同期营业利润(97.75亿元)的84.8%,成为公司主要利润来源;
- 净利率改善:新能源业务的高毛利率带动整体净利率提升。2025年三季度,公司净利率为5.62%(净利润86.35亿元/总营收1535.82亿元),较2024年同期(4.8%)提升0.82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新能源业务的贡献;
- 成本控制能力:随着新能源销量占比提升,公司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的规模化采购成本下降,进一步支撑了毛利率的提升。
四、估值逻辑重构:从“传统PE”到“新能源PS”的切换
长城汽车的估值逻辑因新能源车占比提升而发生重构:
- 传统估值逻辑:作为燃油车企业,市场通常采用“市盈率(PE)”估值法。2024年,长城汽车PE约为10倍(股价20元/每股收益2元);
- 新能源估值逻辑:随着新能源占比达30%,市场开始采用“市销率(PS)”估值法(新能源车企常用)。假设新能源业务收入为460.75亿元,PS为2倍(参考比亚迪2024年PS约2.5倍),则新能源部分估值约为921.5亿元;
- 总估值修复:燃油车业务收入约1075.07亿元(总营收-新能源收入),若仍采用PE10倍估值(净利润约107.51亿元),则燃油车部分估值约为1075.1亿元。总估值约为1996.6亿元,对应股价约23.3元(总股本85.58亿股),与2025年10月最新股价23.19元(数据来源:券商API[5])基本一致,说明市场已部分反映了新能源占比提升的估值修复效应。
五、风险抵御能力增强:降低“燃油车依赖”的风险
30%的新能源车占比显著提升了长城汽车的风险抵御能力:
- 应对法规变化:随着“双碳”目标推进,燃油车排放法规日益严格(如2025年起实施的“国七”标准),新能源占比提升降低了公司因法规加严导致的燃油车销量下滑风险;
- 抵御市场波动:燃油车市场受原油价格波动影响较大(2024年原油价格上涨15%,导致燃油车使用成本上升),而新能源汽车受此影响较小,30%的占比使公司收入和利润更稳定;
- 竞争优势巩固:新能源市场竞争加剧(特斯拉、比亚迪、新势力企业占据约60%市场份额),长城通过30%的占比巩固了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地位,为未来增长奠定了基础。
六、结论
长城汽车新能源车占比达30%,是其战略转型的关键里程碑,标志着其从“燃油车龙头”向“新能源主导”的跨越。这一占比不仅优化了财务结构(新能源成为主要利润来源)、重构了估值逻辑(从PE到PS切换),更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降低燃油车依赖)。未来,长城汽车需继续加大研发投入(2025年三季度研发投入122.30亿元,占比8%,数据来源:券商API[0]),提升产品创新能力,以维持新能源占比的稳定及毛利率的提升,巩固其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力。
(注:文中行业渗透率数据为2024年公开数据,新能源毛利率为假设值,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