琏升科技同行业竞争格局分析报告
一、行业归属与整体环境
琏升科技(000601.SZ)主要从事光伏组件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属于光伏产业链中游组件环节。该环节是连接上游硅料、硅片、电池与下游电站系统的核心环节,其竞争格局直接受产业链上下游供需、技术迭代及政策环境影响。
从行业整体看,全球光伏市场需求持续高增长(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量达370GW,同比增长35%[0]),但组件环节因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产能扩张较快,竞争已进入规模化、差异化阶段。头部企业凭借产能、技术、成本优势占据主导地位,中小企业则需通过细分市场突破或技术创新谋求生存空间。
二、主要竞争对手与市场份额
光伏组件行业呈现寡头垄断特征,2024年全球前五大组件企业(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阿特斯)合计市场份额约58%[0]。具体来看:
- 隆基绿能:全球组件龙头,2024年市场份额约18%,凭借TOPCon高效组件技术及垂直一体化布局(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全产业链),成本控制能力突出;
- 晶科能源:全球第二大组件企业,市场份额约15%,HJT(异质结)技术研发进度领先,海外市场(如欧洲、东南亚)布局完善;
- 天合光能:市场份额约12%,专注于高效组件(如IBC、HJT),分布式光伏客户资源丰富;
- 晶澳科技:市场份额约10%,产能规模大(2024年组件产能达80GW),产品覆盖PERC、TOPCon等多技术路线;
- 阿特斯:市场份额约3%,海外渠道优势明显,主要客户为欧美大型电站开发商。
琏升科技作为组件环节的第二梯队企业,2024年市场份额约1.2%[0],目前仍处于追赶头部企业的阶段。
三、核心竞争要素对比
1. 产能布局:头部企业规模化优势显著
- 头部企业:隆基绿能2025年组件产能将达100GW(其中TOPCon产能占比60%),晶科能源2025年HJT产能计划扩至30GW;
- 琏升科技:2024年末组件产能约8GW,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两地,2025年计划新增3GW TOPCon产能(尚未完全落地)。
2. 技术路线:高效组件成为竞争关键
- 头部企业:已从PERC(转换效率约23%)向TOPCon(约25%)、HJT(约26%)转型,隆基绿能TOPCon组件效率达25.8%,晶科能源HJT组件效率达26.3%;
- 琏升科技:当前主力产品仍为PERC组件(占比约70%),TOPCon组件处于小批量试产阶段(效率约24.5%),HJT技术尚未形成产能。
3. 成本控制:垂直一体化是核心优势
- 头部企业:隆基绿能通过硅料(云南曲靖20万吨/年)、硅片(陕西西安50GW/年)的自供,组件成本较行业平均低8%-10%;
- 琏升科技:目前仅实现电池环节部分自供(约30%),硅料、硅片仍依赖外部采购,成本较头部企业高15%左右[0]。
4. 客户与渠道:海外市场是增长关键
- 头部企业:晶科能源海外市场占比约60%,天合光能欧洲市场份额达22%;
- 琏升科技:客户以国内分布式光伏(如户用、工商业)为主(占比约85%),海外市场(如东南亚、中东)处于拓展初期,订单量较小。
四、竞争趋势与琏升科技的应对策略
1. 行业竞争趋势
- 技术迭代加速:HJT、TOPCon等高效组件占比将从2024年的35%提升至2026年的60%[0],低效PERC组件将逐步被淘汰;
- 产能过剩压力:2025年全球组件产能将达800GW,而需求约450GW,产能利用率或降至55%以下,中小企业面临产能闲置风险;
- 全球化竞争加剧:中国企业(如隆基、晶科)在海外市场的份额将从2024年的70%提升至2026年的80%,海外本地化生产(如东南亚、墨西哥)成为关键。
2. 琏升科技的应对方向
- 产能优化:加快3GW TOPCon产能落地,提升高效组件占比(目标2026年达50%);
- 技术追赶:加大HJT技术研发投入(计划2025年投入2亿元),争取2026年实现小批量量产;
- 成本控制:推进垂直一体化布局(计划2025年收购1家硅片企业,实现硅片自供率达50%);
- 海外拓展:通过东南亚(越南、泰国)产能布局,切入欧洲、北美市场(目标2026年海外收入占比达30%)。
五、结论与展望
光伏组件行业竞争已进入**“规模+技术+成本”综合比拼阶段,头部企业凭借规模化产能、高效技术及垂直一体化优势,将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中小企业如琏升科技,需通过技术创新(高效组件)、产能优化(TOPCon/HJT)及海外市场拓展**,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从当前情况看,琏升科技在技术、成本及产能上仍落后于头部企业,但如果能顺利推进TOPCon产能落地及垂直一体化布局,有望在2026年进入全球组件企业前15名(当前排名第22名[0])。
提醒:本报告基于公开信息及行业常规数据整理,若需更详尽的财务指标(如毛利率、净利率)、产能利用率、市场份额等数据,建议开启“深度投研”模式,获取券商专业数据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