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与华为AI芯片研发差距分析:落后18-24个月

深度解析寒武纪与华为在下一代AI芯片研发中的技术积累、研发投入、产品迭代及市场预期差距,揭示寒武纪落后华为18-24个月的核心原因与未来挑战。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7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6 分钟

寒武纪与华为下一代AI芯片研发进度差距分析报告

一、引言

AI芯片作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算力支撑,其研发进度直接决定企业在未来AI时代的竞争力。寒武纪(688256.SH)作为国内AI芯片龙头企业,与华为(未上市)在该领域的竞争备受市场关注。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及行业分析,从技术积累、研发投入、产品迭代、市场预期四大维度,对两者下一代AI芯片研发进度的潜在差距进行深度剖析。

二、技术路线与积累差距:华为全栈布局 vs 寒武纪专注推理

1. 技术路线选择

华为的AI芯片研发采用**“通用算力+专用加速”全栈路线,覆盖训练(昇腾910)与推理(昇腾310)场景,且依托自研的达芬奇架构**(Da Vinci)实现算力与能效比的平衡。相比之下,寒武纪早期以推理芯片(思元系列)为主,2023年推出训练芯片(思元590),技术路线更聚焦于推理场景的优化,训练芯片的技术积累晚于华为约3-5年[0]。

2. 核心技术储备

  • 制程工艺:华为昇腾系列芯片已采用7nm制程(如昇腾910),部分下一代产品传闻将采用5nm甚至3nm制程(依赖台积电或中芯国际的先进工艺);寒武纪思元590仍采用7nm制程,下一代芯片的制程升级进度未公开,但受限于代工资源(如ASML光刻机供应),可能滞后于华为。
  • 架构创新:华为达芬奇架构已迭代至第3代(支持混合精度计算、多芯互联),而寒武纪的MLU架构仍处于第2代(思元590为MLU290架构),架构创新速度慢于华为约2年[1]。

三、研发投入与资源差距:华为资金与生态优势显著

1. 研发投入规模

华为作为全球科技巨头,2024年研发投入达1615亿元(占比总收入15.9%),其中芯片研发投入约占30%(约484亿元);寒武纪2024年研发投入为18.2亿元(占比总收入65.7%),尽管研发投入强度更高,但绝对金额仅为华为的3.76%[0]。资金规模的差距直接导致寒武纪在高端人才招聘、先进设备采购、晶圆流片测试等环节的资源投入不足。

2. 生态协同优势

华为拥有**“芯片-操作系统-应用生态”**的全链条协同(如昇腾芯片与鸿蒙系统、华为云的深度整合),研发过程中可快速获取应用场景的反馈(如AI大模型训练、智能驾驶),从而加速芯片迭代;寒武纪作为独立芯片厂商,需依赖第三方应用生态(如阿里云、腾讯云),反馈周期更长,研发效率低于华为。

四、产品迭代与市场预期:华为发布节奏更紧凑

1. 产品迭代周期

华为昇腾系列芯片的迭代周期约为2-3年(如昇腾910于2018年发布,昇腾910B于2021年升级);寒武纪思元系列的迭代周期约为3-4年(思元270于2019年发布,思元590于2023年发布)。下一代产品方面,华为传闻昇腾920(训练芯片)将于2025年底发布,而寒武纪思元790(训练芯片)的发布时间未公开,预计滞后12-18个月[2]。

2. 市场预期差异

  • 客户覆盖:华为昇腾芯片已进入头部互联网企业(如阿里、腾讯)、智能驾驶厂商(如比亚迪、小鹏)的供应链,下一代产品的市场需求已提前锁定;寒武纪的客户主要为中小AI企业(如商汤、旷视),头部客户的渗透进度慢于华为。
  • 股价反应:寒武纪2025年以来股价下跌35%(截至10月26日),主要因市场对其下一代芯片研发进度的担忧;华为虽未上市,但旗下芯片业务的市场预期(如昇腾920的算力提升)推动华为云业务收入增长28%(2025年上半年)[0]。

五、结论:寒武纪落后华为约18-24个月

综合以上分析,寒武纪下一代AI芯片研发进度落后华为的核心差距在于:

  1. 技术积累:架构创新与制程工艺滞后约2年;
  2. 研发投入:资金规模不足导致迭代速度慢于华为;
  3. 生态协同:缺乏全链条生态支持,研发效率较低。

若以华为昇腾920(2025年底发布)为基准,寒武纪思元790的发布时间预计在2027年上半年,研发进度落后约18-24个月。此外,华为在训练芯片领域的领先优势(如昇腾910的算力是思元590的2倍),将进一步扩大两者在高端AI芯片市场的份额差距(华为2024年AI芯片市场份额为18%,寒武纪为5%)[3]。

六、未来展望

寒武纪若想缩小差距,需在训练芯片技术(如多芯互联、混合精度计算)与生态建设(如与云厂商、AI算法公司合作)上加大投入;而华为则需应对美国技术限制(如EDA工具、光刻机)的挑战,确保下一代芯片的产能供应。两者的竞争将持续推动国内AI芯片产业的技术升级,但短期内华为的领先地位难以动摇。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及公开行业报告,因研发进度为企业非公开信息,结论基于合理推断。)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