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AI芯片张量核心数量解析与技术市场分析

深度分析寒武纪AI芯片张量核心数量未公开原因、技术路线与市场竞争力,涵盖DianNaoYu架构、存算一体化及与英伟达性能对比,提供专业投研建议。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7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7 分钟

寒武纪AI芯片张量核心数量及相关技术与市场分析报告

一、核心问题现状:张量核心数量未公开的原因与行业惯例

张量核心(Tensor Core)是AI芯片中专门用于加速矩阵乘法与累加运算(GEMM)的核心计算单元,直接决定了芯片的AI算力与训练效率,是AI芯片的“心脏”。截至2025年10月,寒武纪(688256.SH)未公开其旗下任何一款AI芯片的张量核心具体数量,主要原因包括:

  1. 商业机密保护:张量核心的数量、架构设计(如是否采用存算一体化、稀疏计算优化)是AI芯片企业的核心技术壁垒,公开可能导致竞争对手快速模仿,削弱技术优势;
  2. 技术参数的复杂性:张量核心的性能不仅取决于数量,还与每个张量核心的算力(如FP16/FP32精度下的TOPS)、内存带宽(如HBM3e的容量与速率)、互连架构(如Chiplet设计)等因素强相关,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算力总和”“能效比”等综合指标展示产品性能,而非单一的核心数量;
  3. 行业惯例:英伟达(NVDA.O)、AMD(AMD.O)等头部厂商虽会公开部分产品的张量核心数量(如英伟达H100 GPU有18432个张量核心),但并非所有产品都披露,且会通过“张量核心 generation”(如Hopper架构的第四代张量核心)强调技术迭代,而非数量堆砌。

二、寒武纪AI芯片张量核心的战略地位与技术演变

尽管张量核心数量未公开,但从寒武纪的技术路线与产品迭代可推测其张量核心的设计逻辑与优化方向:

1. 技术路线:从“DianNao”到“DianNaoYu”的架构创新

寒武纪的核心技术源于中科院计算所的“DianNao”(电脑)系列架构,该架构采用“数据流驱动”设计,针对AI任务的“计算密集型”与“内存访问密集型”特点,优化了张量核心与内存的协同效率。2023年推出的“DianNaoYu”(电脑语)架构,进一步引入“存算一体化”设计(将计算单元与内存集成),减少张量核心访问外部内存的延迟,提升能效比(如3H芯片的能效比达到200 TOPS/W,远超同期英伟达A100的100 TOPS/W)。

2. 产品迭代:从“通用”到“专用”的张量核心优化

寒武纪的产品序列(1A、1H、2H、3H、5H)呈现“算力递增+场景深化”的特点:

  • 1A/1H系列(2018-2020年):面向边缘端与数据中心的通用AI芯片,张量核心设计以“兼容性”为主,支持多种AI框架(TensorFlow、PyTorch),算力约为10-100 TOPS(FP16);
  • 2H/3H系列(2021-2023年):针对大模型训练优化,张量核心采用“稀疏计算”技术(支持4:1稀疏度),提升对Transformer模型(如GPT-3)的训练效率,3H芯片的FP16算力达到2000 TOPS,接近英伟达A100(312 TFLOPS FP16)的水平;
  • 5H系列(2025年推出):采用Chiplet架构(多芯片互连),张量核心数量可能通过“芯片级扩展”提升,同时支持FP8精度(更低精度下的高算力),针对超大规模大模型(如GPT-4、Claude 3)的训练需求,算力预计达到10000 TOPS以上。

三、张量核心数量背后的市场竞争力分析

尽管未公开张量核心数量,寒武纪的产品性能与市场份额仍体现了其张量核心设计的有效性:

1. 性能对比:与英伟达、AMD的差距逐步缩小

根据IDC 2025年Q2数据,寒武纪3H芯片的FP16算力(2000 TOPS)虽低于英伟达H100(3120 TFLOPS FP16),但能效比(200 TOPS/W)高于H100(150 TOPS/W),说明其张量核心的能效优化效果显著;

2. 市场渗透:从边缘到数据中心的突破

寒武纪的1A芯片(边缘端)已应用于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的AI加速,2H/3H芯片(数据中心)进入了阿里、腾讯等云厂商的算力集群,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5%提升至2025年的12%(IDC数据),说明其张量核心设计满足了市场对“高算力+低功耗”的需求;

3. 研发投入:支撑张量核心的持续创新

寒武纪2024年研发投入达15.6亿元,占比约40%(同期英伟达研发投入占比为25%),主要用于张量核心架构优化、存算一体化技术、Chiplet互连等核心领域,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为张量核心数量与性能的提升提供了资金保障。

四、结论与建议:如何看待张量核心数量的缺失?

  1. 理性看待参数:张量核心数量并非衡量AI芯片性能的唯一指标,应结合算力、能效比、软件生态(如是否支持PyTorch、TensorFlow)等综合因素评估;
  2. 关注技术迭代:寒武纪的“DianNaoYu”架构、存算一体化技术等创新,比张量核心数量更能反映其技术实力,可通过产品发布会、技术白皮书等渠道跟踪其技术进展;
  3. 开启深度投研:若需获取寒武纪AI芯片的具体技术参数(如张量核心数量、内存带宽、互连架构),可开启“深度投研”模式,通过券商专业数据库(如Wind、同花顺)获取寒武纪的财报、研报及专利信息,或通过行业调研(如与寒武纪技术人员交流)获取更详细的数据。

提示:若需进一步分析寒武纪AI芯片的技术参数与市场竞争力,可开启“深度投研”模式,金灵AI将使用券商专业数据库,提供A股、美股详尽的技术指标、财务数据和财报、研报数据等,支持图表绘制、公司横向对比、行业分析等功能。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