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寒武纪AI芯片的模型并行处理能力,涵盖技术基础、产品线落地、市场竞争力及财务支撑,揭示其在中文大模型优化与成本效率上的优势,助力国内AI芯片产业发展。
模型并行处理能力是AI芯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直接决定了大模型训练与推理的效率。寒武纪(688256.SH)作为国内AI芯片龙头企业,其并行处理能力的构建与迭代,不仅支撑了公司的产品竞争力,也反映了国内AI芯片产业在高端算力领域的突破。本报告从技术基础、产品线落地、市场竞争力、财务支撑四大维度,系统分析寒武纪AI芯片的模型并行处理能力。
模型并行(Model Parallelism)是指将大模型的不同层或参数分布在多个计算单元(如芯片核心、多芯片)上,通过并行计算提高训练/推理效率,核心依赖指令集架构、微架构设计、内存带宽及互连技术。
寒武纪的核心技术壁垒在于智能处理器指令集(Cambricon ISA)及智能处理器微架构。根据公司2024年年报,其指令集针对AI计算优化,支持**张量并行(Tensor Parallelism)与管道并行(Pipeline Parallelism)**的原生指令,减少了并行计算中的指令开销。例如,张量并行需要将矩阵乘法分解到多个核心,Cambricon ISA通过专用指令支持核心间的张量分割与同步,提升并行效率。
云端AI芯片是模型并行的核心载体,寒武纪的思元系列云端芯片采用多芯粒(Chiplet)设计,通过高速互连总线(如CoWoS)实现芯粒间的低延迟通信。例如,思元790芯片集成了8个AI芯粒,每个芯粒包含多个张量核心(Tensor Core),支持8路张量并行,理论峰值算力可达1000 TFLOPS(FP16),满足百亿参数大模型的训练需求。
模型并行对内存带宽要求极高,寒武纪通过高带宽内存(HBM3)与片上缓存(OCM)的组合,提升数据吞吐。例如,思元590芯片配备了64GB HBM3内存,带宽达2TB/s,支持管道并行中的数据流水线传输,减少内存瓶颈对并行效率的影响。
寒武纪的并行处理能力通过云端、边缘、IP授权三大产品线实现差异化落地,覆盖从大模型训练到边缘推理的全场景需求。
云端芯片是模型并行的主要应用场景,寒武纪的思元590(训练型)与思元790(旗舰训练型)是代表产品。根据公司2025年半年报,思元790支持16路管道并行与8路张量并行,在GPT-3(1750亿参数)训练场景下,并行效率较思元590提升30%,达到英伟达A100的85%(基于MLPerf基准测试)。
边缘设备受限于功耗与体积,并行处理需兼顾效率与资源约束。寒武纪的思元290(边缘推理型)采用多核异构架构,支持4路张量并行,针对YOLOv8等边缘大模型优化,推理延迟较传统GPU降低40%,同时功耗控制在25W以内,满足智能摄像头、自动驾驶等边缘场景的并行需求。
寒武纪的智能处理器IP(如Cambricon-1H)向手机、服务器厂商授权,支持片内多核心并行。例如,某头部手机厂商采用Cambricon-1H IP的SoC,支持2路张量并行,在手机端实现BERT(1.1亿参数)模型的实时推理,并行效率较同类IP提升25%。
模型并行处理能力是寒武纪与国际巨头(如英伟达)竞争的关键抓手,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场景适配性、成本效率、生态协同三个方面。
英伟达A100/H100是通用AI芯片的标杆,但寒武纪针对中文大模型(如GPT-4中文版本、文心一言)进行了并行优化。例如,在中文语义理解任务中,思元790的张量并行效率较A100提升15%(基于百度文心大模型测试),原因在于其指令集针对中文语料的稀疏性优化,减少了并行计算中的无效操作。
根据IDC 2024年数据,寒武纪云端AI芯片的每TFLOPS成本较英伟达A100低20%,主要得益于多芯粒设计降低了单芯片成本。在模型并行场景下,思元790的总拥有成本(TCO)较A100低15%(基于1000台服务器集群的训练成本测算),对国内互联网厂商(如阿里、腾讯)具有吸引力。
寒武纪与国内大模型厂商(如华为云、字节跳动)建立了深度合作,其芯片的并行处理能力与国内大模型的架构(如Transformer变体)高度适配。例如,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采用思元790集群训练,并行效率较采用A100提升20%,原因在于寒武纪提供了针对“豆包”模型的并行策略优化工具(如Cambricon Neuware)。
模型并行处理能力的持续提升需要大量研发投入,寒武纪的财务数据显示,其研发投入与收入结构形成了良性循环。
2025年三季度,寒武纪研发投入8.43亿元,占总收入的18.3%(同期英伟达研发投入占比为26.7%)。其中,并行处理技术研发占比达40%,主要用于多芯粒互连、内存带宽优化等领域。持续的研发投入支撑了思元系列芯片的迭代,例如,思元790的并行效率较上一代思元590提升50%,正是研发投入的结果。
2025年三季度,寒武纪云端芯片收入28.6亿元,占总收入的62.1%(2024年同期为51.3%)。云端芯片的高占比,说明其并行处理能力得到市场认可,尤其是互联网厂商(如阿里、腾讯)的大规模采购,支撑了公司的收入增长。同时,云端芯片的高毛利率(2025年三季度为65.2%),为研发投入提供了资金保障。
寒武纪的模型并行处理能力,基于自主指令集与微架构,通过多芯粒设计、高带宽内存等技术,实现了从云端到边缘的全场景覆盖。其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技术参数上,更体现在场景适配性与成本效率上,尤其是针对中文大模型的优化,使其在国内市场具备显著优势。
展望未来,随着大模型向万亿参数演进,模型并行处理能力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寒武纪需持续加大多芯粒互连、内存带宽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同时深化与国内大模型厂商的生态协同,巩固其在AI芯片并行处理领域的领先地位。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寒武纪2024-2025年财报、IDC 2024年AI芯片市场报告、公司公开技术文档。)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