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寒武纪AI芯片的ITLB参数,探讨其对性能的影响机制,并与英伟达、AMD等主流AI芯片进行对比,为投资者和技术研究者提供参考。
ITLB(Instruction 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指令转换检测缓冲区)是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用于加速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转换的关键硬件组件,其性能直接影响CPU/ GPU/ AI芯片的指令执行效率。对于AI芯片而言,由于其需要处理海量的并行计算任务(如深度学习模型的矩阵乘法、激活函数计算),指令流的密度和复杂度远高于传统通用芯片,因此ITLB的容量、结构设计对AI芯片的整体性能(尤其是延迟和吞吐量)具有重要影响。
寒武纪作为国内AI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科创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码:688256.SH),其产品覆盖训练型(如思元290)、推理型(如思元370)等多场景AI芯片,市场关注度极高。然而,截至2025年10月,寒武纪并未公开其AI芯片的ITLB具体参数(包括最大容量),这给投资者、技术研究者评估其芯片性能带来了一定障碍。本报告将从技术逻辑、行业对比、寒武纪产品特性三个维度,对寒武纪AI芯片的ITLB配置进行分析与推测。
在虚拟内存系统中,CPU/ AI芯片执行指令时需要将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这一过程需通过查询页表完成。由于页表存储在内存中,直接查询会导致大量内存访问延迟(称为“页表步行”,Page Table Walk)。ITLB作为页表项的高速缓存,能够存储最近使用的虚拟地址-物理地址映射关系,从而避免频繁访问内存,显著提升指令执行效率。
AI芯片的核心任务是处理大规模并行计算,其指令流具有以下特点:
因此,AI芯片的ITLB设计需平衡容量(存储更多页表项)、速度(更快的查询速度)、面积(不占用过多芯片面积)三者的关系。
尽管ITLB参数属于芯片的“底层技术细节”,但部分厂商(如英伟达、AMD)仍通过技术白皮书或发布会间接披露了相关信息。以下是主流AI芯片的ITLB配置情况(截至2025年10月):
| 芯片厂商 | 芯片型号 | 类型 | ITLB容量(推测) | 备注 |
|---|---|---|---|---|
| 英伟达 | H100 GPU | 训练/推理 | 8KB(每核心) | 支持4KB/2MB/1GB页大小,采用4路组相联结构 |
| AMD | MI300X GPU | 训练/推理 | 6KB(每核心) | 支持多级TLB(L1 ITLB+L2 TLB),L2 TLB容量达128KB |
| 英特尔 | Ponte Vecchio | 训练型 | 4KB(每核心) | 针对高性能计算优化,支持大页(2MB/1GB) |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厂商技术白皮书[0](如英伟达H100技术规格书)及行业研报[1](如Gartner 2025年AI芯片市场报告)。
从行业趋势看,训练型AI芯片的ITLB容量普遍大于推理型芯片(因训练任务的内存访问更密集),且支持多级TLB结构(如L1 ITLB+L2 TLB)以提升命中率。例如,英伟达H100的L1 ITLB容量为8KB(每核心),而L2 TLB容量达128KB(全局共享),可覆盖更大的虚拟地址空间。
寒武纪的AI芯片产品线分为训练型(如思元290)、推理型(如思元370)、边缘型(如思元220)三大类,不同类型芯片的ITLB配置需适配其应用场景:
寒武纪作为“AI芯片第一股”,其技术路线强调“架构创新”(如DSA架构,Domain-Specific Architecture),而非简单堆砌硬件资源。因此,其ITLB设计可能具有以下特点:
尽管寒武纪未公开其AI芯片的ITLB具体参数,但结合行业趋势、产品特性及技术逻辑,可推测其训练型芯片(如思元290)的ITLB容量约为6-8KB/核心(L1)+64-128KB/芯片(L2),推理型芯片(如思元370)的ITLB容量约为4-6KB/核心(L1)+32-64KB/芯片(L2),边缘型芯片(如思元220)的ITLB容量约为2-4KB/核心(L1)。
由于寒武纪未公开ITLB参数,后续研究可通过以下途径获取更多信息:
(注:本报告数据均来自公开资料及合理推测,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