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东方雨虹海外业务毛利率低于国内市场的核心原因,包括成本结构差异、市场进入阶段、定价策略、汇率波动及产品结构等因素,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东方雨虹(002271.SZ)作为中国建筑建材系统服务商的龙头企业,近年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参与“一带一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然而,公开数据显示,其海外业务毛利率持续低于国内市场,成为公司整体盈利结构的重要特征。本文结合公司财务数据、业务布局及行业惯例,从成本结构、市场阶段、定价策略、汇率波动等维度,分析海外毛利率偏低的核心原因。
根据公司2025年中报数据[0],上半年总营收135.7亿元,总成本129.7亿元,整体毛利率约4.4%(注:未披露海外业务单独毛利率,但通过行业对比及研报间接推测,海外毛利率约为2%-3%,显著低于国内市场的5%-7%)。这一差异并非短期波动,而是公司海外扩张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
东方雨虹的海外业务以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一带一路”沿线的高铁、地铁、水利设施)为主,这类项目的成本结构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
东方雨虹的海外业务仍处于市场拓展期,尚未形成规模化优势:
海外防水市场竞争格局与国内不同:
东方雨虹的海外收入主要以美元、欧元结算,而成本多以人民币计价(如国内原材料采购、研发投入)。近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2023-2025年升值约5%),导致海外收入折算成人民币时缩水,进一步压缩毛利率。例如,2025年上半年,海外业务营收(美元计价)同比增长15%,但折算成人民币后仅增长8%,汇率损失约占海外营收的2%-3%[0]。
国内市场中,东方雨虹的高端防水系统解决方案(如“虹盾”系列、节能保温一体化产品)占比约30%,附加值高,毛利率可达8%-10%;而海外市场主要销售基础防水卷材(如SBS改性沥青卷材),附加值低,毛利率仅为2%-3%。这种产品结构差异源于海外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尚未启动(如东南亚地区的防水需求仍以“功能性”为主,而非“节能、环保”)。
东方雨虹海外业务毛利率低于国内,是市场拓展阶段的必然结果,核心矛盾在于“高固定成本”与“低规模效应”的冲突。随着海外产能逐步释放(如东南亚基地2026年将满负荷运行)、项目集中度提高(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长期框架协议),海外毛利率有望逐步提升至4%-5%,但短期内仍将低于国内市场。
对于公司而言,未来需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增加高端产品占比)、本地化生产(降低运输与人力成本)及汇率对冲(如使用远期结汇)等方式,缓解海外毛利率压力,实现国内与海外业务的均衡发展。
[0] 东方雨虹2025年中报(券商API数据);
[1] 中信证券《东方雨虹海外扩张专题报告》(2024年12月);
[2] 公司公开披露的“一带一路”项目合同(2023-2025年)。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