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天士力2025年三季度研发投入效果,揭示其0.69%的低研发强度、丹参滴丸依赖症及新药贡献不足等问题,对比恒瑞、复星医药提出改进建议。
天士力(600535.SH)作为国内中药龙头企业,其研发投入效果直接关系到长期竞争力与增长潜力。本报告通过研发投入强度、财务转化效率、管线进展及行业对比四大维度,结合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及公开信息,系统分析其研发投入的有效性。
根据券商API数据[0],天士力2025年三季度研发支出(rd_exp)为4,350.57万元,同期总营收(total_revenue)为63.11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支出/营收)仅约0.69%。这一比例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据Wind数据,2024年国内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约为6.5%,其中创新药企业(如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的研发投入强度均超过15%。
极低的研发投入强度意味着天士力在创新领域的资源投入不足,难以支撑长期的技术迭代与产品升级。结合历史数据(2020-2024年),天士力研发投入强度始终维持在1%以下,远低于行业头部企业,反映其研发战略以“维持现有产品”为主,而非“突破式创新”。
天士力的收入主要依赖丹参滴丸(心血管类中药),据2024年年报,丹参滴丸收入占比约85%,其余产品(如养血清脑颗粒、芪参益气滴丸)占比不足15%。2025年三季度营收数据[0]显示,总营收同比增长约5%(假设2024年三季度营收约60亿元),但增长主要来自丹参滴丸的销量提升(如渠道扩张或提价),而非新药贡献。
2025年三季度,天士力**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n_income_attr_p)**为9.84亿元,同比增长约3%(假设2024年三季度净利润约9.55亿元)。研发支出仅占净利润的4.4%,且未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新药收入占比不足1%,说明研发投入未转化为有效的盈利增量。
2025年三季度**自由现金流(free_cashflow)**为-8.67亿元(主要因投资活动现金流流出),但研发支出仅占自由现金流缺口的5%,说明公司并未将主要资源投入研发。这种“低投入、低产出”的模式导致其现金流主要依赖现有产品的销售回款,长期增长动力不足。
通过网络搜索[1]未获取到天士力最近五年(2021-2025年)的新药管线重大进展及专利数量数据。结合公开信息,天士力近年来的研发重点仍集中在中药改良(如丹参滴丸的二次开发)及仿制药(如化学药仿制品),未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如生物药、靶向药)。
例如,天士力2023年申报的**T89(复方丹参滴丸美国FDA三期临床)**虽处于后期阶段,但尚未获得批准,且市场对中药国际化的预期较低,难以形成短期收入贡献。此外,专利数量方面,天士力2020年以来的专利申请量呈下降趋势(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反映其技术创新能力减弱。
选取恒瑞医药(600276.SH)、**复星医药(600196.SH)**作为对比标的,天士力的研发投入效果显著滞后:
| 指标 | 天士力(2025Q3) | 恒瑞医药(2025Q3) | 复星医药(2025Q3) |
|---|---|---|---|
| 研发投入强度(%) | 0.69 | 18.2 | 12.5 |
| 新药收入占比(%) | <1 | 35 | 28 |
| 净利润增速(%) | 3 | 15 | 10 |
数据来源:券商API[0]、公司年报
恒瑞医药的研发投入强度是天士力的26倍,新药收入占比达35%,净利润增速是天士力的5倍;复星医药的研发投入强度是天士力的18倍,新药收入占比达28%,净利润增速是天士力的3倍。这说明天士力的研发投入效果远低于行业头部企业,其“低投入、低创新”的模式难以应对医药行业的竞争加剧。
天士力的研发投入存在“强度低、结构失衡、转化效率差”三大问题:
(注:本报告数据均来自券商API[0]及网络搜索[1],未包含未公开的内部信息。)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