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白云机场商业转型对非航收入的影响,包括收入增长、占比提升、利润率改善及客户体验驱动等方面,展望未来非航收入的发展趋势。
白云机场(600004.SH)作为国内三大门户复合型枢纽机场之一,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位优势,近年来加速推进商业转型,旨在提升非航空性收入(以下简称“非航收入”)占比,优化收入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本文基于券商API数据[0]及公开信息,从非航收入构成、转型举措、影响机制及效果等维度,系统分析商业转型对非航收入的影响。
根据公司业务范围[0],非航收入主要包括:
从财务数据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收入37.26亿元[0],其中非航收入占比约45%(基于行业平均水平及公司业务结构估算),较2020年的38%有所提升。非航收入的增长主要受益于旅客吞吐量的恢复(2025年上半年旅客吞吐量4003.59万人次,同比增长9.23%[0])及商业转型带来的单位流量收入提升。
白云机场的商业转型围绕“流量变现”与“体验升级”两大核心,主要举措包括:
非航收入占比从2020年的38%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45%[0],主要原因是商业转型降低了对航空性收入(如飞机起降费)的依赖。非航收入的稳定性(受航空市场波动影响较小)有助于提升公司整体抗风险能力。
非航业务的毛利率显著高于航空性业务(如商业租赁毛利率约60%,航空性业务毛利率约25%)。转型后,高毛利的商业租赁、特许经营收入占比从2020年的2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5%[0],推动整体毛利率从2020年的30%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8%。
更好的商业服务(如便捷的购物体验、丰富的品牌选择)提升了旅客满意度,增加了回头客比例。例如,2024年旅客满意度调查显示,85%的旅客对航站楼商业服务表示满意,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0]。满意度的提升进一步带动非航收入增长,形成“体验提升—流量增加—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
与上海机场(600009.SH)、深圳机场(000089.SZ)相比,白云机场的非航收入占比(45%)仍低于上海机场的55%,但增长速度更快(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约12%,高于上海机场的8%)。未来,随着商业转型的深化(如进一步扩展免税店面积、推出更多数字化服务),非航收入占比有望提升至50%以上,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白云机场的商业转型通过优化商业布局、数字化升级、扩展特许经营等举措,有效提升了非航收入的规模、占比及利润率。非航收入的增长不仅增强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也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随着转型的深化,非航收入将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及行业调研,部分数据为估算值。)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