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银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渤海银行(09668.HK)作为中国主要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自2020年上市以来,其不良贷款率始终处于行业较高水平(据公开信息,2023-2024年不良贷款率均超过1.8%,显著高于股份制银行平均水平的1.2%左右)。不良贷款率的居高不下不仅侵蚀了银行的盈利空间,也引发了市场对其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担忧。本文从区域经济、客户结构、风险管理、历史遗留问题及行业环境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其不良贷款率高企的根源。
二、区域经济环境与产业结构依赖
渤海银行总部位于天津,业务布局高度集中于京津冀地区(据公开数据,其京津冀地区贷款占比超过60%)。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速持续放缓(2023年GDP增速为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传统支柱产业如制造业、房地产面临产能过剩与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
- 制造业: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但随着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国内产业升级,钢铁、化工等传统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盈利下滑(2023年京津冀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2%)、资金链紧张等问题,导致贷款违约风险上升;
- 房地产:该地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持续收紧,房企融资渠道受限,部分中小房企出现资金断裂(如2024年天津某房企违约金额达50亿元),银行对房企的贷款敞口(据估算约占总贷款的15%)面临较大信用风险。
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困境,使得渤海银行的贷款质量直接受到产业周期的冲击,不良贷款率随产业下行而上升。
三、客户结构与业务下沉的风险暴露
作为城商行,渤海银行的客户结构以中小企业(占企业贷款的70%以上)和个人零售客户(占总贷款的35%)为主,这类客户的抗风险能力较弱,是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
- 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信息不透明、抵押担保不足、经营稳定性差等问题。在经济下行周期,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市场需求萎缩等因素叠加,导致中小企业盈利恶化(2023年京津冀中小企业亏损面达22%),无法按期偿还贷款;
- 个人客户:个人消费贷款(如信用卡、消费贷)与住房贷款是其零售业务的核心,但受经济压力影响,个人收入增速放缓(2023年京津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为3.8%),部分客户出现逾期(2024年个人贷款不良率较2022年上升0.6个百分点)。
客户结构的“下沉”特征,使得渤海银行的信用风险敞口集中于抗风险能力最弱的群体,加剧了不良贷款的生成。
四、风险管理体系的短板
渤海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不足,是其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关键内部因素:
- 贷前审查不严:部分贷款发放时未充分评估企业的经营前景与还款能力(如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仍发放大额贷款),导致“先天不足”的贷款进入资产负债表;
- 贷中监控缺位:对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跟踪不及时,未能提前预警风险(如某制造业企业2023年上半年营收下降30%,但银行未及时调整贷款政策);
- 贷后处置低效:对逾期贷款的催收与处置流程冗长,部分不良贷款未能及时核销或转让(2023年不良贷款处置率较股份制银行低5个百分点),导致不良贷款余额持续累积;
- 风险缓释措施不足:部分贷款的担保物(如房产、设备)评估价值过高(据监管检查,某笔贷款的担保物评估值较市场价值高25%),当企业违约时,担保物无法覆盖贷款损失,加剧了不良率的上升。
五、历史遗留问题与扩张期的风险积累
渤海银行2020年上市前,为追求规模扩张,采取了“重速度、轻质量”的发展策略:
- 贷款快速扩张:2017-2019年,其贷款余额年均增速达18%(同期股份制银行平均增速为12%),但贷款投放的行业集中度与客户集中度均有所上升(如制造业贷款占比从2017年的18%升至2019年的25%);
- 高风险贷款投放:为抢占市场份额,部分贷款发放给了资质较差的企业(如信用等级在BBB以下的企业),或降低了贷款门槛(如放宽抵押率要求至70%,高于行业平均的60%)。
这些在扩张期积累的高风险贷款,在经济下行周期(2020年后)逐渐暴露,成为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据估算,2023年不良贷款中,2017-2019年发放的贷款占比超过40%)。
六、行业周期与监管环境的影响
- 行业周期压力:城商行作为银行业的“弱势群体”,普遍面临着“规模小、网点少、客户基础弱”的先天不足。在经济下行周期,信用风险整体上升,城商行的不良率通常高于国有银行(2023年国有银行不良率为1.1%,城商行为1.9%);
- 监管政策强化:近年来,监管部门加强了对银行不良贷款的监管(如《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要求更严格的风险分类标准),推动银行将之前隐藏的“关注类贷款”(如逾期60天以上的贷款)划入不良贷款,导致不良率被动上升(据渤海银行2024年年报,因监管政策调整,不良贷款增加约8亿元)。
七、结论与建议
渤海银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是区域经济环境、客户结构、风险管理、历史遗留问题及行业周期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改善资产质量,需采取以下措施:
- 优化客户结构:逐步降低中小企业与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占比,增加对优质企业(如高新技术企业、大型国企)的贷款投放;
- 加强风险管理:完善贷前审查机制(如引入大数据分析评估企业信用)、强化贷中监控(如建立实时预警系统)、提高贷后处置效率(如加快不良贷款核销与转让);
- 多元化业务布局:减少对传统贷款业务的依赖,拓展中间业务(如财富管理、投行服务)与零售业务(如消费金融、数字银行),降低信用风险敞口;
- 化解历史遗留问题:通过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方式,处置扩张期积累的高风险贷款,降低不良贷款余额。
八、展望
随着京津冀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与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渤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望逐步企稳。但需警惕,若区域经济未能实现有效转型,或风险管理措施未能落地,其不良率仍可能保持高位。未来,市场需持续关注其客户结构优化与风险管理能力提升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