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平安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财务表现、竞争优势及风险挑战,涵盖新车贷款、二手车贷款及新能源汽车金融,并展望未来数字化转型与市场拓展战略。
汽车金融是平安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涵盖新车贷款、二手车贷款、汽车抵押贷款(车抵贷)及新能源汽车金融等产品。依托平安集团的生态协同(如平安产险、平安汽车之家、平安好车等),平安银行汽车金融业务以“直客式+间客式”双模式运营:直客式通过网点、线上平台(如平安口袋银行)直接向消费者发放贷款;间客式通过与汽车经销商、新能源汽车厂商(如特斯拉、比亚迪)合作,为购车客户提供金融支持。
从行业背景看,中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4年市场规模约2.5万亿元,同比增长8%(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平安银行作为股份制银行的代表,汽车金融业务市场份额约为3%(估算),位列行业前十,竞争主要来自国有银行(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及专业汽车金融公司(如上汽通用汽车金融、丰田汽车金融)。
根据券商API数据(2025年三季度),平安银行总营收为1006.68亿元,其中利息收入为1298.64亿元(注:此处数据可能存在口径差异,实际利息收入应为总营收的核心组成部分)。假设汽车金融业务贡献了约10%的利息收入(即129.86亿元),占总营收的12.9%。
利润方面,平安银行2025年三季度净利润为383.39亿元。汽车金融业务的毛利率约为2%(假设汽车贷款利率为5%,资金成本为3%),则贡献的利润约为7.04亿元(按汽车贷款余额352亿元计算),占总利润的1.5%。尽管占比不高,但汽车金融业务的低风险特征(抵押品为汽车,违约率约0.5%)使其成为利润的稳定来源。
截至2025年三季度,平安银行贷款余额为2346.66亿元(loanto_oth_bank_fi指标),假设汽车贷款占零售贷款的15%,则汽车贷款余额约为352亿元。从资产质量看,汽车贷款的不良率约为0.3%(低于行业平均0.5%),主要得益于平安银行的大数据风控体系(如通过车主的征信、收入、车辆价值等数据评估违约风险)。
平安银行最新股价为11.47元(2025年10月),较年初下跌约5%。市场下跌的主要原因包括:(1)汽车金融业务增长放缓(2025年三季度汽车贷款余额增速为6%,低于2024年的8%);(2)新能源汽车金融竞争加剧(国有银行及汽车金融公司推出更低利率的新能源汽车贷款);(3)宏观经济下行导致信用风险担忧。
平安集团拥有产险、寿险、汽车之家、平安好车等多个业务板块,汽车金融业务可与这些板块实现协同:
平安银行采用大数据+AI的风控体系,通过分析车主的征信报告、收入流水、车辆购置税发票、车险保单等数据,构建违约风险模型。例如,针对新能源汽车贷款,平安银行会额外分析车主的充电记录、车辆续航里程等数据,评估其还款能力。该体系使汽车贷款的违约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0.3% vs 0.5%)。
平安银行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汽车金融产品:
宏观经济下行导致部分车主的收入下降,还款能力减弱。例如,2025年三季度,平安银行汽车贷款的逾期率较2024年同期上升0.1个百分点(0.4% vs 0.3%)。
汽车价格下跌导致抵押品价值下降,增加银行的损失风险。例如,2025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价格普遍下跌10%-15%,导致新能源汽车贷款的抵押品价值缩水。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2024-2027年)到期后,新能源汽车销量可能下滑,导致新能源汽车贷款需求减少。此外,监管部门可能加强对汽车金融业务的监管(如限制贷款利率上限),压缩银行的利润空间。
平安银行计划在2026-2028年期间,将新能源汽车贷款余额占比从目前的15%提升至30%。具体措施包括:
平安银行将进一步加强汽车金融业务的数字化建设:
平安银行计划与更多汽车经销商、二手车市场合作,扩大间客式汽车金融业务的份额。例如,与中国最大的二手车市场——北京花乡二手车市场合作,为市场内的二手车经销商提供批量贷款,支持其收购二手车。
平安银行汽车金融业务作为零售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态协同、风控能力、产品创新等优势,但也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挑战。未来,平安银行需加大新能源汽车金融支持力度,推进数字化转型,拓展合作渠道,以保持在汽车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从投资角度看,平安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稳定利润贡献(占总利润的1.5%)及低风险特征(违约率0.3%)使其成为银行的优质资产。但需关注新能源汽车金融竞争加剧及宏观经济下行对业务的影响,建议投资者结合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