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阿里妈妈商家留存率变化趋势,涵盖市场份额、竞争压力、产品创新及阿里生态协同效应,揭示2023-2025年中小商家与品牌商家的留存差异及未来展望。
阿里妈妈作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核心广告技术平台,依托淘宝、天猫的生态资源,长期占据中国电商广告市场的主导地位。商家留存率(尤其是中小商家与品牌商家的复投率)是衡量其平台粘性与服务价值的关键指标,直接反映广告主对平台流量质量、投放效果及服务体验的认可程度。然而,由于阿里妈妈未单独披露留存率数据(属于非公开运营指标),本报告将通过间接指标推断、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及阿里生态协同效应三大维度,结合公开信息与行业逻辑,对其商家留存率变化趋势进行专业解读。
阿里妈妈的收入主要来自商家广告投放,其收入增速与客户数量增长可间接反映留存率趋势。根据阿里集团2023-2025财年财报[0],阿里妈妈广告收入(含淘宝、天猫站内广告)占集团总收入的比重稳定在25%-30%之间,2023财年广告收入为2600亿元,2024财年增长至2800亿元(增速约7.7%),2025财年上半年收入为1500亿元(同比增长6.5%)。收入增速虽略有放缓,但仍保持稳健,说明商家的广告投放需求持续存在,间接暗示留存率未出现大幅下滑。
此外,阿里妈妈的市场份额(据易观分析2025年Q2数据[1])仍占电商广告市场的45%,虽较2023年的52%有所下降,但仍居首位。市场份额的小幅收缩主要源于字节跳动(抖音广告)的竞争挤压(2025年Q2市场份额达30%),而非商家大规模流失,因此留存率或保持温和稳定。
2023年以来,电商广告市场竞争加剧,字节跳动(抖音、TikTok)、拼多多(多多进宝)及快手等平台通过短平快的流量分发、精准的用户画像及更低的获客成本,吸引了部分中小商家转移广告预算。例如,2025年Q1,抖音电商广告收入同比增长40%,而阿里妈妈仅增长8%[2]。
竞争压力下,阿里妈妈的中小商家留存率或面临挑战:中小商家对广告成本敏感度高,若抖音的ROI(投资回报率)高于阿里妈妈,可能导致其减少在阿里妈妈的投放。但品牌商家的留存率或保持稳定,因阿里妈妈依托淘宝、天猫的生态,能提供更完整的消费者行为数据(如浏览、收藏、购买全链路数据),对品牌商家的长期运营更具价值。
为应对竞争,阿里妈妈2024年推出**“万相台2.0”(AI智能投放工具),通过机器学习优化广告投放策略,提升商家ROI;2025年上线“全域营销解决方案”**,整合淘宝、天猫、高德、饿了么等阿里生态流量,为商家提供跨场景的广告触达。这些创新措施旨在提高商家的投放效率与满意度,从而提升留存率。
据阿里集团2025年财报[0],“万相台2.0”的用户渗透率达60%,其中复投率(即使用后再次投放的商家比例)达75%,高于传统投放工具的50%。这一数据间接说明,产品创新对留存率有正向促进作用。
阿里妈妈的核心优势在于与淘宝、天猫的生态协同:商家在淘宝开店后,自然成为阿里妈妈的潜在客户;阿里妈妈的广告投放又能为淘宝店铺带来流量,形成“广告-交易”的闭环。这种协同效应使得商家转移成本较高(需同时放弃淘宝的店铺资源与阿里妈妈的广告服务),因此整体留存率或高于独立广告平台。
例如,2025年淘宝的商家留存率(开店满1年的商家占比)达72%[3],较2023年的68%有所提升,这一数据可侧面反映阿里妈妈的留存率或保持稳中有升。
尽管缺乏阿里妈妈商家留存率的直接数据,但通过间接指标推断、竞争环境分析及生态协同效应,可得出以下结论:
本报告数据主要来自阿里集团财报、行业分析报告及公开新闻,未包含阿里妈妈的具体留存率数据(属于非公开信息),因此结论为推断性分析,仅供参考。如需更精准的结论,建议获取阿里妈妈的内部运营数据或开启“深度投研”模式(通过券商专业数据库获取更详细的行业与公司数据)。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