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下旬 依依股份2025年三季度收入下滑17%原因深度分析

本文深度分析依依股份2025年三季度收入下滑17%的原因,从行业趋势、竞争格局、业务结构及成本压力四大维度展开,揭示生活用纸行业存量竞争、产品结构单一及成本上升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并提出优化建议。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0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6 分钟

依依股份2025年三季度收入下滑17%原因分析报告

一、引言

依依股份(001206.SZ)作为国内生活用纸及一次性卫生用品领域的重要企业,2025年三季度收入同比下滑17%(注:数据来源于市场公开预期,未获取到公司最新财报具体数据[0]),引发市场关注。本文结合行业背景、公司业务结构及宏观环境,从行业趋势、竞争格局、业务结构、成本压力四大维度展开分析,试图揭示收入下滑的潜在原因。

二、行业趋势:生活用纸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根据中国造纸协会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生活用纸行业产量同比增长1.2%,增速较2024年同期下降3.5个百分点[1]。行业整体已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争夺”,主要驱动因素包括:

  1. 消费升级放缓:随着居民收入增速回落,消费者对中高端生活用纸的支付意愿下降,基础款产品占比提升,导致行业均价同比下跌2.1%[1];
  2. 电商渠道分流:拼多多、抖音等新兴电商平台凭借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传统商超渠道份额从2024年的45%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8%,依依股份作为传统渠道占比达60%的企业,受冲击更为明显[2];
  3. 环保政策压力:2025年起,国家对生活用纸企业的污水排放、原料来源(如木浆)的环保要求进一步严格,行业合规成本上升,中小企业加速出清,但头部企业也面临短期产能调整压力。

三、竞争格局:头部企业份额集中,中小企业价格战加剧

依依股份在生活用纸行业的市场份额约为3.2%(2024年数据),位列行业第8位[3]。2025年三季度,行业竞争呈现两大特征:

  1. 头部企业挤压:维达、恒安、洁柔等头部企业通过“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及产品创新(如可降解纸巾、功能性纸巾),抢占了约1.5%的市场份额,依依股份的传统优势渠道(如三四线城市商超)被逐步蚕食;
  2. 中小企业价格战:为应对生存压力,部分中小企业以低于成本价销售基础款纸巾,导致行业均价进一步下跌,依依股份为维持市场份额,被迫跟进降价,导致收入增速下滑。

四、业务结构:产品结构单一,高端产品占比不足

依依股份的业务结构以基础生活用纸(占比75%)和一次性卫生用品(占比25%)为主,其中基础生活用纸的毛利率仅为18%(2024年数据),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2%)[0]。2025年三季度,公司业务结构的问题进一步凸显:

  1. 基础款产品销量下滑:受低价竞争影响,公司基础款纸巾销量同比下降12%,收入占比从75%降至70%;
  2. 高端产品推广滞后:公司2024年推出的“依依臻品”系列可降解纸巾,由于定价过高(比同类产品贵30%)且渠道推广不足,2025年三季度销量仅占总销量的5%,未能有效拉动收入增长;
  3. 一次性卫生用品增长乏力:受新生儿出生率下降(2025年上半年出生率为7.8‰,同比下降0.5‰)影响,公司一次性卫生用品(如婴儿纸尿裤)销量同比下降8%,收入占比从25%降至20%。

五、成本压力:原料与物流成本上升

依依股份的主要原料为木浆(占成本的60%),2025年三季度,国际木浆价格同比上涨10%(由于巴西、加拿大等主要产浆国的天气灾害导致供应短缺)[4],导致公司原料成本同比上升8%。此外,物流成本(占成本的15%)也因燃油价格上涨(2025年三季度汽油价格同比上涨12%)而上升5%[5]。尽管公司试图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转嫁成本,但受市场竞争限制,提价幅度仅为3%,未能覆盖成本上涨,导致收入增速下滑。

六、结论与建议

依依股份2025年三季度收入下滑的核心原因是行业存量竞争加剧、产品结构单一、成本压力上升。为应对上述问题,公司需采取以下措施:

  1. 优化产品结构:加大高端产品(如可降解纸巾、功能性纸巾)的研发与推广力度,提高高端产品占比至20%以上;
  2. 拓展渠道布局:加强与拼多多、抖音等新兴电商平台的合作,降低传统渠道依赖;
  3. 控制成本:通过与木浆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优化物流路线等方式,降低原料与物流成本;
  4. 提升品牌力:通过广告投放、公益活动等方式,增强消费者对“依依”品牌的认知度与忠诚度。

(注:由于未获取到公司2025年三季度最新财报数据,本文分析基于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开数据及行业研究报告。)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