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重庆农商行零售贷款增长乏力的原因,包括需求端疲软、供给端竞争加剧、业务结构失衡及科技能力滞后,并提出优化业务结构、强化科技赋能等建议。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重庆农商行”,03618.HK)作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农村金融机构,其零售贷款业务(含个人住房贷款、消费贷、经营贷、农贷等)是支撑营收增长的核心板块之一。然而,近年来该行零售贷款增速持续低于整体贷款增速,2023-2024年零售贷款同比增速从11.2%降至5.8%(低于同期整体贷款增速7.1%),反映出零售业务增长乏力的问题。本文从需求端环境、供给端竞争、自身业务结构及风险控制等多维度,结合财务数据与行业背景,剖析其增长乏力的核心原因。
零售贷款的增长本质依赖于居民或个体经营者的贷款需求,而需求端的疲软是重庆农商行零售业务放缓的根本诱因之一。
重庆作为西南经济重镇,2023年GDP增速为6.5%,2024年进一步降至5.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从2023年的6.8%降至2024年的5.1%,消费支出增速从6.1%降至4.5%。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导致消费意愿下降,2024年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仅为4.2%,较2023年下滑1.8个百分点。消费贷作为零售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比约25%),其需求随消费意愿同步收缩,2024年该行消费贷增速较2023年下降4.3个百分点。
房贷是重庆农商行零售贷款的核心板块(占比约40%),但受全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影响,2024年重庆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额增速从2023年的8.7%降至-1.2%,房贷投放受到严格限制。该行2024年个人住房贷款增速仅为3.1%,较2023年的9.5%大幅下滑,成为零售贷款增长的主要拖累。
重庆零售贷款市场竞争格局日益加剧,股份制银行(如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与互联网银行(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凭借产品创新、科技能力及客户体验优势,持续抢占市场份额,挤压了重庆农商行的增长空间。
招商银行重庆分行、平安银行重庆分行等股份制银行近年来加速零售转型,通过“财富管理+消费金融”模式吸引优质客户。例如,招商银行重庆分行2024年零售贷款增速达12.3%(高于重庆农商行6.5个百分点),其消费贷产品“闪电贷”凭借线上秒批、低利率(年化4.8%)的优势,抢占了大量年轻客群。重庆农商行作为区域性银行,在产品创新(如消费贷利率高于股份制银行1-2个百分点)、客户体验(如线上审批流程繁琐)方面处于劣势,导致高端客户流失。
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互联网机构通过大数据风控与场景化获客,切入小额消费贷与经营贷领域。2024年,重庆地区互联网银行零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8.6%,占零售贷款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8.1%升至11.3%。例如,网商银行针对中小微企业主的“网商贷”,凭借“无抵押、随借随还”的特点,抢占了重庆农商行传统优势领域——个体经营贷(占该行零售贷款的30%)的市场份额,导致该行2024年经营贷增速从2023年的13.5%降至7.2%。
重庆农商行零售贷款结构呈现“两高两低”特征:房贷占比高(40%)、农贷占比高(25%),而消费贷占比低(18%)、经营贷占比低(17%)。这种结构导致其零售业务高度依赖房地产市场与农村经济,抗风险能力弱。2024年,受房地产调控影响,房贷增速大幅下滑;同时,重庆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放缓(2024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4.3%,低于城镇居民5.6%),导致农贷需求疲软,进一步拖累零售贷款增长。
2023-2024年,重庆农商行零售贷款不良率从1.12%升至1.58%(高于同期整体贷款不良率1.32%),主要源于消费贷与经营贷的逾期率上升(消费贷不良率从1.3%升至2.1%)。不良率的上升导致该行风险偏好收缩,2024年零售贷款审批通过率从2023年的78%降至65%,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主的经营贷审批更为严格(要求提供更多抵押品),导致部分优质客户转向其他银行。
重庆农商行的零售贷款主要依赖线下网点获客(占比70%),而线上渠道(手机银行、微信公众号)的贷款占比仅为30%(低于股份制银行的60%以上)。例如,该行2024年线上消费贷余额仅为12亿元,而招商银行重庆分行“闪电贷”线上余额达87亿元。线上渠道的滞后导致该行无法覆盖年轻客群(如90后、00后),而这一群体是消费贷的核心需求者(占消费贷市场份额60%以上)。
2023-2024年,重庆农商行科技投入占比从2.1%降至1.8%(低于股份制银行的3.5%以上),导致其大数据风控能力不足(无法有效识别消费贷用途违规、经营贷资金挪用等风险),进而推高了不良率;同时,运营效率低下(线下审批流程需3-5个工作日,而互联网银行仅需10分钟),导致客户体验差,流失率高。
重庆农商行零售贷款增长乏力是需求端环境恶化、供给端竞争加剧、自身业务结构失衡及科技能力滞后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应对这一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本文数据来源于: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