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度分析曹操出行依托吉利汽车的自动驾驶战略布局,涵盖技术研发、商业化进展及行业竞争格局,揭示其作为吉利智能电动化战略落地的关键场景与未来挑战。
曹操出行是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0175.HK,以下简称“吉利汽车”)旗下的全资出行服务平台,成立于2015年,依托吉利汽车的整车制造与技术研发能力,定位为“科技驱动的智能出行服务商”。在自动驾驶成为出行行业核心竞争力的背景下,曹操出行的自动驾驶布局是吉利汽车“智能电动化”战略的重要落地场景,旨在通过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提升出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巩固其在出行市场的份额。
曹操出行作为吉利汽车旗下的出行平台,其自动驾驶布局的核心战略定位是**“技术落地的场景载体”**。吉利汽车近年来加大了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投入,通过“SEA浩瀚智能电动汽车平台”(以下简称“SEA平台”)、“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等核心技术的积累,为曹操出行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曹操出行的自动驾驶车辆均基于SEA平台打造,该平台支持L4级自动驾驶功能,具备高算力、低延迟的特点,可实现车辆的智能感知、决策与控制。
从战略协同来看,曹操出行的自动驾驶布局与吉利汽车的“智能电动化”战略形成互补:一方面,曹操出行的出行场景为吉利的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真实路况的测试与数据积累,加速技术迭代;另一方面,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可提升曹操出行的运营效率(如降低司机成本、减少事故率),增强其在出行市场的竞争力。
曹操出行的自动驾驶技术主要依托吉利汽车的研发体系。吉利汽车作为国内领先的整车制造商,近年来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投入持续加大。根据吉利汽车2024年年报(数据来源:吉利汽车公开年报),其2024年研发费用达58.6亿元,同比增长12.3%,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1%。其中,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投入占比约20%(约11.7亿元),主要用于SEA平台的升级、ADAS系统的优化以及L4级自动驾驶算法的研发。
具体来看,吉利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这些技术均已应用于曹操出行的自动驾驶车辆,使其具备了L4级自动驾驶能力(如自动泊车、自动跟车、自动变道等功能)。
截至2025年10月,曹操出行的自动驾驶布局商业化进展未公开详细信息。根据吉利汽车2024年年报,其自动驾驶技术仍处于“测试与验证阶段”,尚未大规模投入商业运营。推测曹操出行的自动驾驶车辆可能在部分城市(如杭州、北京)进行小规模试点,但未公布具体的覆盖城市、车辆数量或订单量。
从行业对比来看,滴滴、T3出行等竞争对手已在自动驾驶领域取得一定进展(如滴滴的自动驾驶子公司“滴滴自动驾驶”已在上海、广州等城市开展商业化运营,T3出行与百度合作推出自动驾驶车辆),而曹操出行的进展相对缓慢,可能由于其技术研发仍处于积累阶段,或商业化落地的成本较高(如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的成本)。
曹操出行的自动驾驶布局财务投入主要来自吉利汽车的研发费用。如前所述,吉利汽车2024年研发费用达58.6亿元,其中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投入约11.7亿元。这些投入主要用于SEA平台的升级、ADAS系统的优化以及L4级自动驾驶算法的研发,而曹操出行的自动驾驶车辆采购、测试与运营成本均包含在其中。
从财务指标来看,吉利汽车的研发投入占比(4.1%)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如特斯拉的研发投入占比约6.5%,小鹏汽车约15%),这可能限制了曹操出行自动驾驶布局的进展。但吉利汽车作为传统整车制造商,其研发投入的效率较高(如SEA平台可支持多车型共享,降低单车研发成本),因此其自动驾驶技术的性价比可能高于新势力品牌。
当前,出行市场的自动驾驶布局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滴滴、T3出行等头部企业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如滴滴与英伟达、T3与百度),加速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而曹操出行依托吉利汽车的技术积累,走“自主研发+场景落地”的路线。
从竞争优势来看,曹操出行的核心优势是**“整车制造与出行场景的协同”**:吉利汽车的整车制造能力可降低自动驾驶车辆的采购成本,而曹操出行的出行场景可提供真实路况的数据,加速技术迭代。但与滴滴、T3出行相比,曹操出行的自动驾驶技术进展较慢,且在出行市场的份额(约5%)低于滴滴(约60%)、T3出行(约15%),这可能影响其自动驾驶布局的规模化应用。
展望未来,曹操出行的自动驾驶布局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曹操出行的自动驾驶布局是吉利汽车“智能电动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优势是整车制造与出行场景的协同。但由于技术进展较慢、商业化落地未公开,其自动驾驶布局的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未来,随着吉利汽车研发投入的加大与技术迭代的加速,曹操出行的自动驾驶布局有望取得突破,但需面对来自滴滴、T3出行等竞争对手的挑战。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吉利汽车公开年报及公开信息,部分内容为推测,仅供参考。)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