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下旬 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深度评估:技术协同与市场表现分析

本报告深度分析赛力斯与华为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模式,涵盖技术协同、财务贡献、市场表现及未来展望,揭示问界系列如何成为赛力斯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8 分钟

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深度评估报告

一、合作背景与模式概述

赛力斯(601127.SH)与华为的合作始于2021年,双方联合打造AITO问界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核心模式为“技术赋能+整车制造+品牌共建”的深度协同。华为通过输出智能驾驶(ADS系列)、智能座舱(鸿蒙系统)、ICT技术(5G、物联网、大数据)等核心能力,赛力斯则依托其整车研发制造经验、智慧工厂产能及供应链体系,共同完成车型的开发、生产与交付。这种模式并非简单的技术授权,而是全链条的联合创新,覆盖从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到市场销售的全流程。

二、技术协同深度分析

1. 核心技术集成

华为的技术渗透至问界系列车型的核心环节:

  • 智能驾驶:问界M9、新M7Ultra等车型搭载华为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采用华为自研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及算力平台,支持城市NOP(高阶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其算法与数据积累(如华为云的训练算力)为赛力斯车型提供了差异化竞争力。
  • 智能座舱:全系车型搭载鸿蒙智能座舱3.0/4.0,支持多设备协同、语音交互及场景化服务(如办公、娱乐模式),华为的生态资源(如应用商店、华为账号体系)提升了用户体验。
  • 智能制造:赛力斯智慧工厂采用华为的物联网(IoT)、数字孪生、5G+AI技术,实现生产环节的实时监控与优化,机器人使用率超5000台,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2024年数据),支撑了问界系列的海量交付。

2. 研发投入协同

赛力斯2024年研发投入70.53亿元,同比增长58.91%,其中约40%用于与华为的联合研发(如问界新车型的智能系统迭代、制造技术升级)。华为则通过**HI模式(Huawei Inside)**向赛力斯开放底层技术接口,双方共建研发团队(如深圳、重庆的联合实验室),分摊研发成本的同时,缩短了新车型的开发周期(如问界M9从立项到量产仅用18个月)。

三、财务贡献与业绩联动

1. 销量与收入占比

赛力斯的业绩增长高度依赖与华为合作的AITO问界系列:

  • 2024年:赛力斯总销量49.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42.69万辆(占比85.9%);AITO问界系列销量约35万辆(占新能源销量的82%),贡献收入约1200亿元(占总营收1451.76亿元的82.7%)。
  • 2025年三季度:赛力斯总收入1105.34亿元(同比增长约35%,基于2024年同期约818亿元估算),其中问界系列销量约28万辆(占新能源销量的88%),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85%**以上。

2. 利润弹性

问界系列的高端定位(售价区间30-60万元)显著提升了赛力斯的产品结构与利润水平:

  • 2024年,问界系列单车均价约34万元,较赛力斯传统燃油车(均价约8万元)高出325%;单车毛利约6万元(毛利率约17.6%),较传统车型(毛利率约5%)提升12.6个百分点。
  • 2025年三季度,赛力斯净利润56.37亿元(同比增长约45%),其中问界系列贡献利润约45亿元(占比80%),主要得益于销量增长与成本控制(如华为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降低了智能组件成本)。

四、市场表现与品牌联动

1. 市场认可度

AITO问界系列凭借华为的技术与品牌背书,迅速抢占高端新能源市场份额:

  • 2024年,问界M7销量突破15万辆,成为30-40万元级SUV销量冠军;问界M9上市3个月订单破8万辆,售价50万元以上车型占比超30%。
  • 2024年,AITO问界荣膺新能源汽车品牌NPS(净推荐值)第一名(达65%),高于特斯拉(58%)与比亚迪(60%),体现了市场对其产品力的高度认可。

2. 渠道与品牌协同

华为的渠道资源为赛力斯提供了强大的销售支撑:

  • 问界车型通过华为全国超5000家门店(含体验店、授权店)销售,覆盖一至五线城市,大幅缩短了赛力斯的渠道拓展周期(传统车企需5-10年建立的渠道,赛力斯通过华为合作仅用2年完成)。
  • 华为的品牌影响力(如“华为造”的技术信任度)为问界系列赋能,使其迅速建立“高端智能电动车”的品牌形象,避免了传统车企转型的品牌认知障碍。

五、合作的长期稳定性与未来展望

1. 利益绑定机制

双方通过品牌共建(AITO问界为双方共同拥有)、技术共享(华为开放核心技术接口,赛力斯提供制造能力)及利润分成(问界系列的收入与利润由双方按约定比例分配)形成了深度利益绑定。这种机制避免了单一合作方的“单边依赖”,确保了合作的长期稳定性。

2. 未来深化方向

  • 技术扩展:双方计划将合作延伸至电池技术(如华为的全液冷电池包)、电驱系统(华为的DriveONE三合一电驱)及海外市场(如欧洲、东南亚的联合销售)。
  • 产能协同:赛力斯正在扩建重庆、深圳的智慧工厂(产能规划至2026年达100万辆/年),华为则提供工业互联网平台(如华为云的Manufacturing IoT)支持产能升级。
  • 生态融合:问界车型将进一步融入华为的全场景生态(如与华为手机、手表、智能家居的联动),提升用户的粘性与体验。

六、风险与挑战

1. 技术依赖风险

赛力斯对华为的智能驾驶、座舱系统等核心技术存在一定依赖,若华为调整合作策略(如提高技术授权费用或减少支持),可能影响赛力斯的产品竞争力。不过,双方的联合研发机制(如共同申请专利、共享技术成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种风险。

2. 市场竞争压力

随着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在高端市场的布局(如特斯拉Model Y改款、比亚迪仰望U8),问界系列面临的竞争加剧。未来,双方需通过更快的技术迭代(如ADS 3.0智能驾驶、鸿蒙座舱5.0)与更丰富的产品矩阵(如紧凑型SUV、轿车)保持市场份额。

七、结论

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是**“技术+制造”互补型合作的典范,深度覆盖研发、制造、销售全链条。华为的技术赋能提升了赛力斯的产品力与品牌形象,赛力斯的制造能力则支撑了华为的智能汽车战略。从财务数据(问界系列贡献80%以上利润)、市场表现(NPS第一名)及研发投入(联合研发占比超40%)来看,双方的合作已进入深度绑定、协同增长**的阶段。未来,随着技术扩展与产能升级,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成为赛力斯长期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注:数据来源于赛力斯2024年年报、2025年三季度财报及公开信息。)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