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摩尔线程AI推理芯片的技术优势、市场环境及发展机遇,涵盖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本土替代趋势,助力投资者把握半导体行业投资机会。
摩尔线程(Moore Threads)是中国本土专注于GPU及AI芯片设计的半导体企业,成立于2020年,总部位于北京。公司核心团队来自英伟达、AMD等国际芯片巨头,创始人兼CEO张建中曾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具备丰富的GPU研发及市场经验。
摩尔线程的主营业务聚焦于高性能算力芯片,覆盖通用GPU(GPGPU)、AI推理芯片及相关软件生态,目标是为云计算、边缘计算、智能终端等场景提供高效算力解决方案。截至2025年,公司已推出多代GPU产品(如MTT S系列),并逐步向AI推理芯片领域延伸,旨在打破海外巨头(如英伟达)在高端算力市场的垄断。
根据IDC 2024年发布的《全球AI芯片市场跟踪报告》,2024年全球AI推理芯片市场规模约为128亿美元,同比增长35.8%;预计2025年将达到17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保持在30%以上。其中,中国市场是增长核心,2024年中国AI推理芯片市场规模约为32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5%,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45亿美元,CAGR达40.6%。
驱动因素:
全球AI推理芯片市场呈现**“巨头主导+本土崛起”**的格局:
摩尔线程的AI推理芯片基于其**“MTArch”架构**(自主研发的GPU架构),目前已推出MTT S1000(针对云计算场景)、MTT S2000(针对边缘计算场景)两款核心产品:
截至2025年上半年,摩尔线程的AI推理芯片已获得阿里云、腾讯云等头部云厂商的测试订单,并与字节跳动、美团等企业达成合作,应用于短视频推荐、外卖配送路径优化等场景。此外,公司还在智能驾驶(与小鹏汽车合作)、工业互联网(与西门子合作)等细分领域探索落地。
摩尔线程成立以来,凭借技术团队与产品前景获得资本青睐:
融资节奏与估值增长反映了市场对其**“GPU+AI”战略**的认可,尤其是大基金的入局,体现了国家对本土算力芯片企业的支持。
英伟达、AMD等巨头每年推出新一代芯片(如英伟达H200、AMD MI300),算力提升幅度达30%-50%。摩尔线程需保持每年1-2代的产品迭代速度,才能维持技术竞争力。
2024年,英伟达占据全球AI推理芯片市场的60%,华为、寒武纪等本土企业合计占比约20%,摩尔线程的市场份额不足5%。需通过差异化竞争(如专注边缘计算、定制化解决方案)抢占细分市场。
摩尔线程的芯片采用台积电7nm/12nm工艺制造,受限于台积电的产能分配(优先满足苹果、英伟达等大客户),存在产能不足的风险。未来需加强与中芯国际等本土晶圆厂的合作,降低供应链依赖。
中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提升集成电路设计能力,重点发展高性能算力芯片”,并将“AI芯片”列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领域。此外,**《“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要求“推广使用本土算力芯片”,为摩尔线程等企业提供了政策红利。
摩尔线程作为中国本土GPU+AI芯片的代表企业,具备技术团队优势、产品能效比优势及政策支持优势。尽管当前市场份额较小,但凭借“GPU+AI”的融合架构与边缘计算的差异化布局,有望在未来3-5年成为全球AI推理芯片市场的重要玩家。
未来,公司需重点推进产能保障(与本土晶圆厂合作)、客户拓展(拿下更多云厂商订单)及软件生态完善(提升开发者粘性),以实现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跨越。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公开资料及行业报告估计,因摩尔线程未公开2025年最新财务数据,部分内容为合理推测。)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