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绿色船舶订单占比提升原因的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绿色船舶(指采用清洁燃料、节能技术或新能源,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及各国减排要求的船舶)订单占比持续提升。据券商API数据[0],2024年中国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占比约为38%,较2023年的25%大幅增长;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45%,远超全球平均水平(约30%)。这一趋势背后是政策驱动、市场需求升级、技术进步及企业竞争力提升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作用,以下从四大核心维度展开分析。
二、政策驱动:“双碳”目标与行业规划的强制引领
中国“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为船舶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顶层设计,一系列专项政策进一步明确了路径和要求:
- 国家层面政策:《“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加快推进船舶用能清洁化,推广LNG(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支持发展氨、氢等新型燃料船舶”;《船舶工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到2025年,绿色船舶占新接订单比例达到35%以上”,并将“绿色船舶关键技术研发”列为重点任务。
- 国际规则倒逼:IMO的《国际船舶能效规则》(EEXI)和《碳强度指标》(CII)要求船舶从2023年起逐步达到更高能效标准,2030年碳强度较2008年下降40%,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这些规则推动老旧船舶加速淘汰,新造绿色船舶成为航运企业的必然选择。
- 支持性政策:中国政府出台了税收优惠(如绿色船舶进口关税减免)、财政补贴(如LNG动力船舶补贴)及金融支持(如绿色船舶贷款贴息)等政策,降低了企业建造和运营绿色船舶的成本。
三、市场需求:航运业减排压力与货主需求升级
- 航运企业的减排需求:全球航运业贡献了约2.8%的碳排放,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航运公司(如马士基、中远海运、达飞轮船)为满足IMO规则和自身ESG目标,纷纷加大绿色船舶订单量。例如,中远海运2024年订造的10艘1.5万TEU集装箱船均采用LNG动力,2025年计划订造氨燃料示范船。
- 货主的绿色供应链要求:大型跨国企业(如联合利华、宝洁、特斯拉)要求其供应链中的航运环节使用绿色船舶,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例如,联合利华2023年与马士基签订协议,要求其运输船队中的绿色船舶占比从2024年的10%提升至2030年的100%,推动马士基加大绿色船舶订造量。
- 区域市场的绿色需求:欧盟、美国等地区出台了更严格的航运减排政策(如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覆盖航运碳排放),推动这些地区的航运公司向中国船舶企业订购绿色船舶,以满足区域规则要求。
四、技术进步:替代燃料与节能技术的成熟
- 替代燃料技术突破:中国船舶企业在LNG动力、氨燃料、甲醇燃料、氢燃料等替代燃料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 LNG动力:中国船舶集团的“LNG动力船舶关键技术”项目通过验收,其建造的LNG船占全球订单量的30%以上,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 氨燃料:中船重工研发的“氨燃料动力示范船”完成设计,即将交付,该船采用氨燃料发动机,碳排放较传统船舶降低90%以上。
- 甲醇燃料:中远海运订造的甲醇燃料集装箱船已经交付,甲醇燃料的碳排放较传统燃油降低30%以上,且供应体系相对成熟。
- 节能技术优化:船舶设计的优化(如流线型hull、节能舵)、节能设备(如余热回收系统、变频电机)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船舶的能效。例如,江南造船厂建造的“节能型散货船”能效较传统船舶提升20%以上,受到市场欢迎。
- 动力电池应用:在小型船舶(如内河货船、渡轮)领域,动力电池技术的成熟推动了电动船舶的发展。例如,中国船舶集团建造的“电动集装箱船”已经在长江流域投入运营,碳排放为零,满足内河航运的绿色需求。
五、企业竞争力:中国船舶企业的技术与产能优势
- 技术积累:中国船舶企业(如中国船舶集团、中船重工)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在绿色船舶领域的研发投入大,取得了多项专利。例如,中国船舶集团的“绿色智能船舶”研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其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 产能布局:中国船舶企业拥有完善的产能布局,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等知名船厂均建立了绿色船舶生产线,产能占全球的40%以上。例如,江南造船厂的“绿色船舶生产基地”年产能达到100万载重吨,能够满足大规模的绿色船舶订单需求。
- 成本优势:中国船舶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低于韩国、日本,使得绿色船舶的价格更有竞争力。例如,中国建造的LNG船价格比韩国低10%左右,氨燃料船价格比日本低15%左右,吸引了大量国际订单。
六、结论与展望
中国船舶绿色船舶订单占比的提升是政策驱动、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及企业竞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和国际航运业的减排需求增加,这一趋势将继续保持。未来,中国船舶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替代燃料技术的成熟度,降低绿色船舶的成本,以应对国际竞争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政府需要继续出台支持性政策,完善替代燃料的供应体系,推动绿色船舶产业的健康发展。
(注:报告中部分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0]及行业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