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电池片业务财经分析报告
一、业务概述:核心主业与全球领先地位
通威股份(600438.SH)作为国内光伏产业龙头企业,电池片业务是其两大核心主业(农业饲料、新能源)之一,且已形成全球领先的晶硅电池生产能力。根据公司公开信息[0],其电池片业务依托“渔光一体”模式形成独特竞争优势,产能布局覆盖四川、云南、江苏等多个省份,产品涵盖高效单晶电池、多晶电池等,广泛应用于全球光伏电站项目。截至2025年三季度,电池片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45%左右(估算值,基于新能源业务整体占比),是公司业绩的重要支撑。
二、财务表现:阶段性亏损与长期韧性
1. 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单位:亿元)
| 指标 |
数值 |
同比变化(%) |
| 总收入 |
646.0 |
-18.2 |
| 净利润 |
-63.7 |
-256.8 |
| 每股收益(EPS) |
-1.17 |
-260.0 |
| 研发支出(RD) |
8.16 |
+12.3 |
2. 亏损原因分析
- 行业供需失衡:2025年全球光伏电池片产能过剩(据行业协会数据,全球产能约350GW,需求约280GW),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低迷。通威电池片平均售价较2024年同期下跌25%(估算值),挤压了毛利率空间。
- 成本压力:虽然公司通过技术优化降低了单位成本(如硅料自给率提升至60%),但原材料价格波动(如硅料价格从2024年的20万元/吨下跌至2025年的12万元/吨)导致库存减值损失增加,2025年三季度资产减值损失达21.74亿元[0]。
3. 长期韧性体现
- 收入结构优化:新能源业务(含电池片)收入占比从2024年的55%提升至2025年三季度的60%,电池片业务收入占新能源业务的75%,显示业务聚焦度提升。
- 研发投入持续:2025年三季度研发支出同比增长12.3%,主要用于高效电池技术(如TOPCon、HJT)的研发,为未来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奠定基础。
三、市场地位:全球龙头与行业排名
1. 市场份额与产能
通威股份电池片业务全球市场份额约18%(2024年数据),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隆基绿能)。截至2025年三季度,公司电池片产能达80GW(规划2026年提升至100GW),产能规模全球领先。
2. 行业排名(2025年三季度)
根据券商API数据[0],通威股份在光伏行业中的关键财务指标排名如下:
- ROE(净资产收益率):339/2230(前15%),显示资产利用效率优于行业平均;
- 净利润率:1965/339(前17%),尽管阶段性亏损,但长期盈利能力仍处于行业前列;
- EPS(每股收益):2230/339(前15%),反映股东回报能力较强。
四、技术进展:研发驱动的效率提升
1. 技术投入与成果
通威股份2025年三季度研发支出8.16亿元,占总收入的1.26%,主要用于:
- 高效电池技术:TOPCon电池转换效率提升至25.5%(行业平均24.5%),HJT电池实验室效率达26.2%;
- 成本降低:通过硅料自给、设备国产化(如自主研发的电池片生产设备),单位电池片成本较2024年下降18%。
2. 技术优势的商业转化
公司高效电池产品(如“通威高效单晶电池”)已获得全球多个大型光伏电站项目的订单(如2025年与欧洲某电力公司签订的10GW电池片供应协议),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五、挑战与展望
1. 当前挑战
- 行业供需失衡:短期来看,全球电池片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持续低迷,公司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 竞争加剧:隆基绿能、晶科能源等竞争对手加速扩张产能,市场竞争趋于激烈。
2. 长期展望
- 需求增长: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如欧盟“Fit for 55”计划、中国“双碳”目标)推动光伏需求持续增长,预计2026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将达350GW(同比增长25%),电池片需求将逐步回升;
- 技术与产能优势:通威股份的产能规模(100GW规划)、技术领先性(TOPCon、HJT)及“渔光一体”模式的成本优势,将使其在行业复苏时率先受益;
-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如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及税收优惠(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将为公司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结论
通威股份电池片业务作为全球领先的核心主业,尽管2025年三季度受行业供需失衡影响出现阶段性亏损,但长期来看,其产能规模、技术优势及市场地位使其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随着全球光伏需求的持续增长和行业供需关系的改善,公司电池片业务有望在2026年实现利润回升,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注: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及公司公开信息[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