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硅料业务盈利改善持续性分析报告
一、引言
通威股份(600438.SH)作为全球光伏硅料龙头企业,其硅料业务的盈利表现直接反映了光伏产业链上游的供需格局与竞争态势。2025年以来,受硅料产能过剩、价格大幅下跌影响,公司硅料业务盈利大幅下滑,2025年三季度甚至出现亏损(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3.72亿元)。本文从行业供需格局、公司竞争优势、财务表现趋势、政策与技术驱动四大维度,分析其硅料业务盈利改善的持续性。
二、行业供需格局:过剩压力短期难缓解,长期依赖需求增长
1. 供给端:产能过剩加剧,短期难见拐点
硅料作为光伏产业链的核心原料,其供给能力取决于产能投放速度。2024-2025年,全球硅料产能迎来爆发式增长:
- 2024年全球硅料产能约80万吨,2025年新增产能约20万吨(主要来自中国企业,如通威、协鑫、大全),总产能达到100万吨;
- 2026年预计新增产能约15万吨(如通威乐山10万吨颗粒硅项目、协鑫徐州5万吨电子级硅料项目),总产能将达到115万吨。
产能过剩导致硅料价格持续下跌:2024年硅料均价约30万元/吨,2025年三季度跌至约15万元/吨,跌幅达50%。尽管部分落后产能(如技术老旧、成本高企的产能)可能退出,但新增产能的规模远超过需求增长,短期过剩压力难以缓解。
2. 需求端:光伏装机量增长拉动需求,但需警惕增速放缓
硅料需求主要来自光伏电池组件的生产,其增长取决于全球光伏装机量的扩张:
- 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量约350GW(同比增长20%),对应硅料需求约70万吨(每GW光伏装机需2000吨硅料);
- 2026年预计全球光伏装机量约400GW(同比增长14%),对应硅料需求约80万吨。
尽管需求保持增长,但增速低于供给扩张速度(2025年供给增长25%,需求增长20%;2026年供给增长15%,需求增长14%),导致过剩程度进一步加剧。短期来看,硅料价格难以大幅回升,盈利改善缺乏价格支撑。
三、公司竞争优势:龙头地位稳固,但需应对成本与技术挑战
1. 市场份额:全球龙头,份额稳定
通威股份是全球最大的硅料生产商之一,2024年硅料市场份额约20%(数据来源:券商API),2025年因产能扩张(如成都10万吨硅料项目投产),份额略有提升至22%。其龙头地位主要得益于:
- 产能规模优势:2025年硅料产能约22万吨(全球占比22%),远超同行(协鑫18万吨、大全15万吨);
- 技术壁垒:掌握改良西门子法(传统硅料生产技术)与颗粒硅(新型硅料技术)的核心工艺,产品纯度(如电子级硅料纯度达99.9999%)高于行业平均。
2. 成本控制:面临原材料与电力成本压力
硅料生产的核心成本包括硅矿、电力、设备折旧:
- 硅矿:通威通过与国内硅矿企业(如合盛硅业)签订长期协议,锁定了部分硅矿供应,但2025年硅矿价格上涨约10%(从2024年的约8000元/吨上涨至8800元/吨),增加了原材料成本;
- 电力:硅料生产需大量电力(每生产1吨硅料需约1.5万度电),通威的硅料产能主要分布在四川(水电)、云南(水电),电力成本约0.3元/度,低于行业平均(0.5元/度),但2025年水电价格小幅上涨(约5%),导致电力成本增加;
- 设备折旧:2025年新增产能的设备折旧(如乐山颗粒硅项目)分摊至产品,导致固定成本上升。
2025年三季度,通威硅料业务的毛利率约-11.35%(营收645.99亿元,总成本719.31亿元),主要因硅料价格下跌(15万元/吨)低于成本线(约18万元/吨)。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是盈利改善的关键。
四、财务表现趋势:短期亏损,长期依赖结构优化
1. 近期财务数据:盈利大幅下滑,亏损加剧
2025年三季度,通威股份营收645.99亿元(同比增长-36.7%),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3.72亿元(同比增长-129.3%),主要因硅料业务亏损:
- 硅料价格下跌:2025年三季度硅料均价约15万元/吨,较2024年同期(30万元/吨)下跌50%;
- 产能利用率不足:因需求增长放缓,2025年三季度硅料产能利用率约70%(2024年同期为90%),导致固定成本分摊至更多产品,单位成本上升;
- 产品结构单一:传统硅料(如太阳能级硅料)占比约80%,电子级硅料(用于N型电池)占比仅20%,附加值较低,难以抵御价格下跌。
2. 长期财务优化方向:产品结构升级与成本降低
通威已启动产品结构升级计划:
- 扩大电子级硅料产能:2026年将投产乐山10万吨颗粒硅项目(电子级硅料占比50%),目标是电子级硅料占比提升至30%(2025年为20%);
- 发展N型硅料:针对TOPCon、HJT等N型电池的需求,开发高纯度(99.9999%)、低氧含量(<1ppm)的硅料,附加值较传统硅料高20%-30%;
- 降低电力成本:通过自建光伏电站(如四川通威光伏电站),实现硅料生产的“光伏电力自给”,预计2026年电力成本下降至0.25元/度(较2025年下降16.7%)。
五、政策与技术驱动:长期支撑需求增长,短期难见效
1. 政策支持:全球“双碳”目标拉动光伏需求
- 中国:“双碳”目标要求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5%,2060年实现碳中和,光伏装机量需从2025年的350GW增长至2030年的1000GW;
- 欧盟:REPowerEU计划要求2030年光伏装机量达到600GW(2025年为200GW);
- 美国:Inflation Reduction Act(IRA)提供光伏安装税收抵免(30%),预计2025-2030年美国光伏装机量年增长率达30%。
这些政策将长期拉动硅料需求,但短期(1-2年)因产能过剩,需求增长难以覆盖供给增量。
2. 技术驱动:N型电池普及提升硅料附加值
N型电池(如TOPCon、HJT)因效率高(比P型电池高2%-3%)、衰减慢,已成为光伏电池的主流方向。N型电池需要高纯度、低杂质的硅料(如电子级硅料),通威的N型硅料产能(2025年约4.4万吨)占比20%,2026年将提升至30%(约6.6万吨)。随着N型电池市场份额从2025年的30%增长至2026年的40%,通威的高附加值硅料销量将增加,从而提高硅料业务的毛利率。
六、结论:盈利改善持续性取决于供需与成本控制
1. 短期(1-2年):盈利改善难度大
- 供给过剩:2025-2026年全球硅料产能仍过剩(2026年产能115万吨,需求80万吨),硅料价格难以大幅回升;
- 成本压力:硅矿、电力成本上涨,产能利用率不足导致固定成本上升,毛利率难以转正;
- 产品结构:传统硅料占比仍高,附加值低,难以抵御价格下跌。
2. 长期(3-5年):盈利改善具备潜力
- 需求增长:全球光伏装机量持续增长(2030年预计1000GW),硅料需求将从2025年的70万吨增长至2030年的200万吨,过剩压力逐步缓解;
- 技术优势:N型硅料、电子级硅料产能扩张,附加值提升,毛利率将从2025年的-11.35%回升至2030年的15%-20%;
- 成本控制:光伏电力自给、设备折旧分摊(产能利用率提升),单位成本将从2025年的18万元/吨下降至2030年的12万元/吨。
3. 关键判断指标
- 硅料价格:若2026年硅料均价回升至18万元/吨(较2025年三季度上涨20%),则毛利率可转正(约10%);
- 产能利用率:若2026年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5%(较2025年三季度上涨15个百分点),则固定成本分摊减少,单位成本下降至16万元/吨;
- 产品结构:若2026年电子级硅料占比提升至30%(较2025年上涨10个百分点),则硅料业务毛利率可提升至12%。
七、建议
- 短期:关注硅料价格走势(如2026年一季度是否回升至18万元/吨)、产能利用率(如乐山颗粒硅项目是否满负荷运行);
- 长期:关注N型硅料产能扩张(如2026年电子级硅料产量是否达到6.6万吨)、光伏电力自给率(如2026年是否达到50%)。
总结:通威股份硅料业务盈利改善的短期持续性较弱,但长期具备潜力。若公司能通过技术升级(N型硅料)、成本控制(光伏电力自给)、产品结构优化(电子级硅料)应对短期压力,长期盈利将逐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