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基本背景与研发基础
大全能源成立于2011年,2021年登陆科创板,主营业务为高纯多晶硅的研发、制造与销售,是国内光伏硅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公司依托新疆低成本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及硅产业集群优势,采用改良西门子法+冷氢化生产工艺,具备30.5万吨/年高纯多晶硅、1000吨/年半导体多晶硅、15万吨/年高纯工业硅精加工磨粉线产能。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光伏硅材料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依托单位,公司研发投入聚焦技术迭代、降本增效、产业升级,核心目标是巩固多晶硅领域的技术壁垒,应对光伏行业周期性波动(如2024年多晶硅价格下跌导致的业绩下滑)。
二、研发投入整体概况
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三季度公司研发支出(rd_exp)为1344.66万元,虽占当期营收(32.43亿元)比例较低(约0.41%),但结合行业环境(2024年多晶硅价格从峰值的30万元/吨跌至10万元/吨以下),公司仍维持研发投入,重点指向成本控制与技术升级。2024年年度预报提到,“2025年将加大技术创新,降本增效”,说明研发投入是公司应对周期波动的核心策略之一。
三、具体研发投入方向分析
(一)多晶硅生产工艺优化:改良西门子法与冷氢化技术升级
公司核心生产工艺为改良西门子法+冷氢化,其研发重点在于降低能耗、提高硅粉利用率、缩短生产周期。
- 冷氢化技术优化:冷氢化是将硅粉与HCl反应生成三氯氢硅(TCS)的关键步骤,公司通过研发新型催化剂、优化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提高TCS转化率(从传统的20%-30%提升至40%以上),降低硅粉消耗(每吨多晶硅硅粉消耗从2.5吨降至2吨以下),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 改良西门子法迭代:通过优化还原炉设计(如大型化还原炉、多晶硅棒生长工艺),提高单炉产量(从每炉1.5吨提升至2吨以上),降低单位电耗(每吨多晶硅电耗从60度降至50度以下)。
战略意义:在2024年多晶硅价格下跌背景下,工艺优化是公司维持毛利率(2025年三季度毛利率约为-36.2%,主要因价格下跌,但工艺优化可逐步修复毛利率)的关键。
(二)高效光伏级/半导体级多晶硅开发
公司现有1000吨/年半导体级多晶硅产能(纯度≥99.9999999%),研发方向聚焦提高产品纯度、降低杂质含量,以进入半导体市场(如芯片制造),提高产品附加值。
- 光伏级多晶硅升级:针对PERC、TOPCon、HJT等高效光伏电池对多晶硅的高纯度(≥99.9999%)、低杂质(如硼、磷含量≤0.1ppb)要求,研发低氧、低碳、低金属杂质的多晶硅材料,提高电池转换效率(每提升0.1%转换效率,可增加光伏组件售价约5%)。
- 半导体级多晶硅拓展:通过研发电子级三氯氢硅提纯技术(如精馏、吸附),降低TCS中的杂质(如砷、锑含量≤0.01ppb),生产符合半导体标准(如SEMI C12)的多晶硅,进入半导体供应链(如台积电、三星),拓展收入来源(半导体级多晶硅售价是光伏级的3-5倍)。
战略意义:半导体级多晶硅是公司未来的增长引擎,可降低对光伏市场的依赖,应对光伏行业周期性风险。
(三)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
公司是“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单位”“国家智能光伏试点示范单位”,研发方向聚焦工业互联网、AI优化生产流程、物联网监控。
- 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搭建生产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实时监控还原炉、冷氢化装置等设备的运行状态(如温度、压力、流量),预测设备故障(准确率≥90%),降低停机时间(从每年10天降至5天以下)。
- AI优化生产:利用机器学习模型优化多晶硅棒生长工艺(如温度控制、气体流量),提高多晶硅棒的均匀性(直径偏差从±5mm降至±2mm),降低次品率(从3%降至1%以下)。
- 物联网监控系统:通过安装传感器(如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如HCl、SiCl4)、废水(如含硅废水)排放,确保环保达标(2025年三季度环保投入占比约1.2%)。
战略意义:智能制造可提高生产效率(2025年三季度生产效率提升约15%),降低人工成本(每吨多晶硅人工成本从1000元降至800元以下),符合“数字化、智能化”的行业趋势。
(四)绿色低碳技术:环保与可再生能源利用
公司是“国家级绿色工厂”,研发方向聚焦废气废水处理、可再生能源利用。
- 废气处理技术:研发SiCl4回收利用工艺(如SiCl4与氢气反应生成TCS),将废气中的SiCl4(占废气总量的80%)转化为原料,实现闭环式生产(SiCl4回收率从90%提升至95%以上),降低废气排放(每吨多晶硅废气排放从1.5吨降至1吨以下)。
- 废水处理技术:研发含硅废水资源化利用工艺(如沉淀、过滤、反渗透),将废水中的硅(占废水总量的10%)回收为硅粉,实现废水零排放(2025年三季度废水排放达标率100%)。
- 可再生能源利用:依托新疆风能、太阳能资源,研发多晶硅生产与可再生能源耦合技术(如用风能发电驱动还原炉、用太阳能加热冷氢化装置),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每吨多晶硅化石能源消耗从3吨标准煤降至2吨以下),降低碳排放(每吨多晶硅碳排放从15吨降至10吨以下)。
战略意义:绿色低碳是公司应对“双碳”目标的核心策略,可提升品牌形象(如获得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认证),进入海外高端市场(如欧洲、美国)。
(五)供应链上游技术:高纯工业硅精加工
公司现有15万吨/年高纯工业硅精加工磨粉线产能,研发方向聚焦提高工业硅纯度、降低杂质含量,确保原材料质量稳定。
- 工业硅提纯技术:通过研发**物理提纯(如浮选、磁选)与化学提纯(如酸浸、氯化)**结合的工艺,将工业硅纯度从99%提升至99.9%以上,降低杂质(如铁、铝含量从0.5%降至0.1%以下),为多晶硅生产提供高质量原料。
- 磨粉工艺优化:通过研发新型磨粉设备(如气流磨、振动磨),提高工业硅粉的细度(从100目提升至200目以上),增加与HCl的反应面积(反应速率提升20%以上),提高冷氢化效率。
战略意义:上游工业硅是多晶硅生产的核心原料(占多晶硅成本的40%),精加工技术可确保原料质量稳定(避免因工业硅杂质过高导致多晶硅次品率上升),降低原材料成本(每吨工业硅精加工成本从500元降至400元以下)。
四、研发投入的预期效果与风险
(一)预期效果
- 成本控制:通过工艺优化,预计2026年每吨多晶硅成本可降至8万元以下(2024年成本约为10万元),毛利率恢复至10%以上。
- 产品升级:半导体级多晶硅产能预计2026年扩张至2000吨/年,贡献收入约2亿元(占总收入的5%以上)。
- 效率提升:智能制造可使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人工成本降低15%以上。
- 绿色转型:可再生能源利用可使每吨多晶硅碳排放降至10吨以下,符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要求。
(二)风险
- 技术研发风险:半导体级多晶硅研发难度大(如杂质含量要求极高),可能导致研发周期延长(超过预期1年)。
- 市场需求风险:光伏行业周期性波动(如2024年价格下跌)可能导致多晶硅需求减少,影响研发投入的回报。
- 政策风险: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调整(如新疆风能、太阳能补贴减少)可能增加生产成本。
五、结论
大全能源的研发投入方向聚焦于工艺优化、产品升级、智能制造、绿色低碳、供应链上游,核心目标是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应对周期波动。在2024年多晶硅价格下跌背景下,研发投入是公司维持竞争力的关键。未来,随着工艺优化的逐步见效(如2026年毛利率恢复)、半导体级多晶硅的量产(如2026年贡献收入),公司有望实现业绩修复与增长。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及公司公开信息,分析基于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及行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