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度分析晶澳科技2025年三季度亏损原因,包括营收下滑、成本刚性、费用高企及行业竞争等核心因素,并展望未来盈利修复路径。
晶澳科技是全球领先的光伏一体化企业,主营业务涵盖硅片、电池、组件及光伏电站开发,产品销往178个国家和地区,组件出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列。2025年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68.09亿元(同比-12.3%),净利润-36.16亿元(同比-450.2%),陷入阶段性亏损。从行业环境看,2025年全球光伏市场呈现“产能过剩、价格下行、竞争加剧”的特征,组件价格从2024年的1.5元/瓦跌至2025年三季度的1.1元/瓦(行业平均),叠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如美国反倾销税、欧洲碳边境调节机制),企业盈利空间大幅压缩。
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三季度公司总营收368.09亿元,同比下降12.3%;营业成本377.66亿元,同比上升8.7%;毛利率-2.6%(同比下降18.9个百分点)。营收与成本的反向变动是亏损的直接原因,具体可拆解为:
2025年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7.28亿元(同比+15.6%)、管理费用13.04亿元(同比+22.1%)、财务费用3.92亿元(同比+38.5%),三费合计24.24亿元,同比增长21.3%,占营收比重从2024年的5.1%升至6.6%。
2025年三季度,公司资产减值损失3.24亿元(同比+120.5%),主要来自存货跌价准备(2.1亿元)和应收账款坏账准备(1.14亿元)。
从行业排名看,公司ROE(净资产收益率)为-10.5%(行业排名105/339),净利润率为-9.8%(行业排名145/339),盈利能力处于行业中等偏下水平。短期来看,亏损可能持续至2025年底,因组件价格仍在下行通道(预计2025年四季度均价为1.05元/瓦),而成本刚性短期内难以缓解。长期来看,公司若能加快高效组件(TOPCon、HJT)的产能布局(计划2026年新增20GW高效产能),并优化产品结构(高效组件占比提升至40%),有望逐步修复毛利率。此外,降低财务杠杆(目标资产负债率从2025年三季度的78.2%降至2026年的70%)和加强费用控制(目标三费率降至5%以下),也是改善盈利的关键。
晶澳科技2025年三季度亏损的核心原因是营收下滑与成本刚性的矛盾,叠加费用高企、资产减值损失及外部环境恶化。短期需通过优化产品结构、降低成本、控制费用来缓解亏损;长期需强化技术创新(如HJT电池),提升高效组件占比,以应对行业产能过剩与竞争加剧的挑战。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