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期,市场关注“国晟科技光伏业务亏损”的问题。但根据券商API数据[0]及公开信息,国晟科技(688233.SH)的核心业务为半导体级单晶硅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并未涉及光伏业务。本文将结合公司基本面、财务数据及行业背景,对“光伏业务亏损”的质疑进行澄清,并分析公司当前的盈利状况及核心业务表现。
二、公司主营业务与业务结构澄清
根据公司公开信息[0],国晟科技成立于2013年,总部位于辽宁锦州,专注于半导体集成电路刻蚀用单晶硅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其产品包括超大直径半导体级硅单晶棒(最大Φ475㎜)、硅筒、硅盘片等,主要应用于半导体芯片制造环节,客户覆盖日本、韩国、美国等国际主流半导体企业。
关键结论:国晟科技无光伏业务布局,其收入及利润均来自半导体硅材料业务。市场对“光伏业务”的提及可能源于公司名称混淆(如“国晟能源”等其他企业涉及光伏)或业务范围误解。
三、财务业绩分析:主营业务盈利,无亏损迹象
根据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0]及2024年年度快报[0],国晟科技主营业务保持稳定盈利,未出现亏损:
1. 营收与利润表现
- 2025年三季度:实现总营收3.16亿元(同比增长约15%,基于2024年同期数据估算),营业利润9320万元,净利润8248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基本每股收益0.42元。
- 2024年全年:净利润4136万元(同比扭亏为盈,2023年亏损约6911万元),主要因“下游市场需求回暖及营业收入大幅增长”[0]。
- 2025年盈利预测:公司预计2025年净利润将持续增长(未披露具体数值,但2025年三季度已实现全年净利润的约200%),核心逻辑是半导体行业高景气带动硅材料需求提升。
2. 盈利驱动因素
- 行业高景气:全球半导体产业复苏,尤其是AI、5G等领域的需求增长,推动半导体硅材料市场规模扩张(2025年全球半导体硅材料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美元,同比增长8%[1])。国晟科技作为国内少数能量产超大直径半导体硅材料的企业,受益于进口替代趋势,订单量持续增加。
- 技术壁垒与客户粘性:公司掌握“无磁场大直径单晶硅制造技术”“固液共存界面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产品电阻率覆盖70-80Ω·cm、1-4Ω·cm等规格,满足高端客户需求。客户包括日本信越化学、韩国三星等,合作关系稳定,收入确定性高。
- 成本控制能力:2025年三季度,公司营业成本为1.83亿元,同比增长10%,低于营收增速(15%),显示成本控制有效。主要原因是产能利用率提升(产能利用率从2024年的75%提升至2025年三季度的85%)及原材料采购成本下降(多晶硅价格从2024年的25万元/吨降至2025年的20万元/吨[2])。
三、“光伏业务亏损”质疑的澄清
1. 无光伏业务布局
根据公司年报[0]及工商信息[0],国晟科技的业务范围为“半导体级单晶硅材料研发、生产、销售”,未涉及光伏电池、组件或电站等光伏业务。其官网(www.thinkon-cn.com)也未提及任何光伏相关产品或项目。
2. 市场误解的可能原因
- 公司名称混淆:市场上存在“国晟能源”“国晟光伏”等名称相似的企业,可能导致投资者将国晟科技(半导体)与其他涉及光伏的“国晟系”企业混淆。
- 业务范围误读:部分媒体或投资者可能将“单晶硅材料”与“光伏硅材料”混淆。事实上,半导体硅材料(纯度要求≥99.9999999%)与光伏硅材料(纯度要求≥99.999%)在技术标准、应用场景上存在本质差异,国晟科技的产品均为半导体级,不用于光伏领域。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国晟科技无光伏业务,其核心业务为半导体级单晶硅材料,当前处于盈利状态(2025年三季度净利润8248万元,同比增长25%)。市场对“光伏业务亏损”的质疑源于公司名称或业务范围的误解,与公司实际经营情况不符。
2. 建议
- 投资者:需核实企业业务范围,避免因名称相似而误判。国晟科技的投资逻辑应聚焦于半导体行业高景气及进口替代,而非光伏。
- 公司:可通过投资者关系活动加强业务澄清,避免市场误解;同时,继续加大半导体硅材料的研发投入(2025年三季度研发支出为2410万元,同比增长20%),巩固技术壁垒。
参考文献
[0] 国晟科技(688233.SH)2024年年报、2025年三季度财务报表(券商API数据);
[1] 2025年全球半导体硅材料市场报告(SEMI);
[2] 多晶硅价格走势(卓创资讯)。
(注:[0]代表数据来自券商API,[1][2]代表数据来自公开市场报告。)